(亞太專遞)泰國探索建設“生態節能”社區
緩解能源依賴進口困局
新華社曼谷7月11日電(記者張春曉)在泰國北部清邁府湄林區,有一個佔地80餘公頃的社區,其間照明、製冷、種植及休閒等生產生活消耗的所有電能全部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家使用太陽能直流供電系統的社區。
該社區被稱為“清邁世界綠色之城”,是清邁皇家師範大學4年前在政府支持下啟動的項目,旨在打造一種以普遍應用智能科技及可再生資源、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為主要特色的社區模式。同時,它也是近年來泰國各地為破解國家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困境做出的眾多探索之一。
在“綠色之城”的主體功能區“智能社區”,房屋多由泡沫、石頭和木板等剩餘材料建成,空調、熱水、電視等設備齊全,除供社區居民自住外,部分供遊客有償使用,以實現創收並展示的雙重效果。此外,“智能社區”還包括有機農場、商業區以及休閒娛樂設備。商業區內設有便利店、餐館和咖啡館等,用來銷售附近乃至清邁全府的農產品及其他當地產品。
項目負責人、清邁皇家師範大學亞洲社區經濟技術發展研究院代理主任沃拉集說,所謂智能,就是要達到能源的供需平衡,比如,可以清楚地獲知社區居民的用電需求,並嚴格按照需求量進行發電,從而避免能源過度生產造成浪費。
據沃拉集介紹,“綠色之城”目前主要依靠太陽能供電,因為操作難度最低,但沼氣、水能、生物柴油等其他替代能源的研究試驗已經開始,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投入使用,“風能也是我們未來的研究領域之一”。
“‘綠色之城’追求高效利用能源、減少能耗,希望可以為不同類型的社區提供參考,幫助它們結合自身情況,發展適合的可再生能源。”她說。
據悉,項目組已經開始走進附近社區,利用它們已有的基礎設施以及奶牛、水牛等生產資源,推廣沼氣應用。“在居民人數眾多的社區,不太可能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因為成本太高,但哪怕我們的經驗只能稍微幫助外界減少能耗,對於節省能源也是有益的。”沃拉集說。
與此同時,“綠色之城”還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清潔能源技術展示及培訓,為國內外的綠色企業及環保產品舉辦長期或短期展覽。“‘綠色之城’已經成為清邁的文化資產,我們會努力將其打造成旅遊景點,吸引更多人來觀摩綠色科技的發展。”沃拉集說。
據了解,“綠色之城”項目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項目總投資中約50%來自能源部和泰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等政府機構。
“泰國政府向來支持各方為解決能源危機做出的努力。以沼氣為例,泰國沼氣產業發展十分迅猛,遠超東南亞其他國家,其主要原因在於政府以直接補貼或減稅等方式支持各種沼氣項目。”清邁大學能源研發所副主任巴科說。
泰國能源對國際市場有很大的依賴性。以天然氣為例,從2000年起,泰國就已經開始進口天然氣,如今,全國近70%的電力來源於天然氣,其中四分之一的天然氣來自緬甸。一旦國外生產或運輸環節出現問題,泰國則可能面臨能源短缺。
泰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能源安全,“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接管政權一個多月來,主席巴育已屢次呼籲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以及國內能源生產規模的增長,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節約有限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他強調,要採取緊急行動,在各行業推動使用替代能源,優先發展節能技術以及生物柴油、沼氣、生物質、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距離“清邁世界綠色之城”約200公里的南邦府,泰國規模最大的褐煤發電廠--班湄莫發電廠也在進行類似嘗試。2014年,該電廠把一個新項目納入發展戰略,即在3年內,將其所在社區打造成“生態節能小鎮”。
據發電廠負責人之一差瓦立介紹,新項目第一階段已經啟動,內容包括對社區居民進行綠色能源知識和技術培訓,組織居民去南邦府其他綠色社區觀摩等。此外,一個耗資3-4億泰銖(約合930-1200萬美元)的生物質發電試點項目即將開展,今後將動員社區居民把生活垃圾、以及在蔬菜種植和奶牛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收集起來,作為發電的原料。
“社區民眾還將參與到能源作物如象草的種植中,這也是增加就業的有效途徑之一。”差瓦立說。
班湄莫發電廠附近的居民叻他那已經多次參加電廠組織的綠色社區觀摩活動。48歲的叻他那說,她已經對可再生能源有所了解,“很好奇在我們這裡實施起來是怎樣的,不知道會給生活帶來什么改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