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球第一人 驕傲屬於中國 ——專訪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會長桂強芳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周雪婷)2015年,“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封10個字的辭職信火遍全國,獲得不少網友共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會長桂強芳卻因工作原因完成了無數人的夢想:他用18年的時間走遍了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有媒體稱他為“走遍全球第一人”。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會長桂強芳。亞太日報記者周雪婷攝

近日,桂強芳才從南極調研回國,雖常年奔波在外,他仍保持著一位學者的平靜和謙虛。在香港灣仔北海中心,桂強芳接受了亞太日報記者的專訪,分享了他環遊世界的經歷和對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思考。

與大多數環遊世界的流浪者和旅行者不同,桂強芳的“旅行”是職務行為。他所創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是評價中國城市競爭力的第三方機構,也是最早進行此類研究的學術機構之一。該機構每年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評價體系、量化處理數據及反復論證研究結果得出中國城市競爭力的排行榜並出版《城市競爭力年鑒》。

2014年和2015年的《城市競爭力年鑒》封面。資料圖片

為客觀地評價中國城市,將中國城市與世界代表性城市比較研究,桂強芳每年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國外考察。從文明富饒的歐洲到戰火紛飛的中東,從四季夏天的熱帶到冰冷徹骨的極地,世界五大洲七大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飽覽世界美景,感受過各地風土人情的桂強芳,說起令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卻是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三個戰火紛飛的國家。這三個國家因飽受戰爭蹂躪,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滿目瘡痍,他自己也差點在阿富汗遭遇不測。有一次桂強芳在阿富汗教堂頂拍照時,只聽槍聲大作,兩顆子彈從耳邊飛過。因為宗教信仰不同的原因,該市不同教派間經常爆發內亂,持槍鬥毆的類似事件並不鮮見。桂強芳心有餘悸地說:“如果當時槍手准一點或者我跑得再慢一點,可能就沒有機會接受採訪了。”

對桂強芳來說,他的環球之旅不僅是在工作,同時也在以一己之力傳遞中國和平友善的形象。2015年10月,桂強芳去西非9國考察,出發前他瞭解到他將去的國家非常貧窮,人民日均消費不超過1美元,很多孩子用不到文具。他就帶了一箱鉛筆、橡皮等印著MadeinChina的文具去了西非,並將它們分給當地的小學生。看著學生們拿到文具後歡呼雀躍的樣子,桂強芳心裏十分滿足。

桂強芳在旅途中還不斷挑戰自己,追尋不同的人生體驗。今年2月,桂強芳去南極調研,當他們的遊輪“海恩號”抵達南極半島時,桂強芳體驗了在南極跳水的的遊樂項目。哈氣成冰的南極,跳入零度的海水中絕非易事。看著20多歲的小夥子在跳水後瑟瑟發抖的樣子,他猶豫了很久。“人生能得幾回搏,與大自然鬥鬥才是最高情趣”,他一邊想一邊紮進海裏,在浮著冰的海中游了一圈。回憶起來,桂強芳笑著說,那一刻我才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冷,恍然覺得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桂強芳成功挑戰南極跳水項目。資料圖片

與世界各地不同的階層的人交流與合作,桂強芳發現雖然有外媒在“妖魔化”中國的形象,但只要入鄉隨俗、真誠相待,不同國家的百姓對中國人並無偏見。大家仍然可以做朋友,和平友好地交流。

中國城市的發展如今進入了現代化轉型“跨門檻”的關鍵時期,城市中的產業正進行結構性改革。作為研究城市競爭力的領頭羊,桂強芳在國外考察時憑藉自己的專業素養,帶著“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審視他所去過的每個城市,對比轉型中的中國城市與世界現代化城市的差距。

桂強芳說,在他去過的城市中,巴黎、倫敦、溫哥華以及聖彼得堡等國際城市都可以為中國一線城市的轉型提供借鑒。這些城市在發展中,不僅完好地保存了文化遺跡,也興建現代建築,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在他看來,合理的城市功能分佈、完整地保存市內古建築、新建築傳承原始建築風貌等發展策略,是這些城市至今保有魅力的關鍵原因。

對比中國城市,“同質化”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通病。為了讓中國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找到自身的文化和個性。桂強芳通過自己多年外出實地調研的經驗,和他所在城市競爭力研究會運用研究工具,根據不同城市發展規律和特色發佈創新榜單,為城市的“個性化”提供參考意見。同時也與其他環境組織、旅遊組織和文化研究組織攜手,為城市打造“非同質化”的品牌和名片。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部分城市過度擴張,面臨資源緊缺、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城市病”。對於這些問題,桂芳強認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有如下幾個發展方向:要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增長;讓清潔能源成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與此同時,也要大力發展知識型服務業,以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創意產業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成為未來城市的主要產業形態。

桂強芳在全球商報經濟論壇暨亞太工商界領袖峰會上講話,推廣中國城市形象。資料圖片

一路在外顛簸考察18年,桂強芳的腳步還沒有停止。走遍全球之後,桂強芳打算下一步著力推動中國城市走出去,加強中國城市形象的對外宣傳。回首來時路,桂強芳說:“走遍全球是我的‘中國夢’。如果說這是一種驕傲的話,我覺得這是一個中國專業研究人員的驕傲,驕傲屬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