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梁宙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入,我国外来流动人口最密集的珠三角地区再次降低了城市落户门槛。
2020年1月14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作政府工作报告。马兴瑞表示,广东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做强做优县域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
广东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2018年底广东常住人口11346万人。此次放开放宽大部分城市落户限制,也引发了社会关注。有专家指出,随着广东城市落户门槛的进一步降低,为外来人口在大湾区落户创造利好,人口流入将产生新的推动力。
2019年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据最新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共有27城。其中,广东省除广州、深圳以外,东莞城区常住人口已突破500万,其余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均在300万以下。
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界面新闻表示,广东此次放开放宽大部分城市落户限制,是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相对接。现在全国城市总人口增加趋缓,各大城市都在“抢人”,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人才规模是第一要素,需要更多的人口进来。
2019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为4536万人,比上年减少186万人,下降3.9%。这也是国家统计局分区域统计以来,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数量连续第二年下降。
胡刚指出,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来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度很有必要。不过,由于户籍政策牵涉面较广,广东省的每个城市类型、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的情况不同,还受到政府财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限制,一些城市有着自身的特殊情况,所以有的城市会放开落户限制,而有的城市会选择放宽落户限制。
近年来,广东省内城市均在逐步放宽落户门槛。东莞在2018年取消积分入户的政策,持有居住证、正常参保满5年就可以落户。珠海在2018年3月取消计划生育等前置条件,社保、居住证连续满五年并在珠海有稳定住所即可直接申请入户。惠州也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
“广州、深圳是我国的一线城市,人口密度非常高,其入户门槛已经降得较低,但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仍需要设置一定的门槛。”胡刚分析,广东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将对珠三角其他城市有着非常大的利好,尤其是佛山和东莞两市。
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东莞、佛山是两座备受关注的制造业名城。2020年元旦,佛山市对外公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继广州、深圳之后,广东省第三座GDP达到万亿元的城市。而昔日“世界工厂”东莞晒出的“成绩单”显示,预计2019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GDP也正在向万亿俱乐部城市进军。
胡刚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广州工作、佛山居住,或者在深圳工作、东莞居住,佛山、东莞这两座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后,将进一步推动广佛同城、深莞同城,对拉动佛山、东莞两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两地房地产去库存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实际上,珠三角九个城市的“人口倒挂”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数据显示,我国21个非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珠三角有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中山和惠州六个城市上榜。其中,2017年深圳常住户籍人口有434.72万人,增长11.3%,占常住人口比重34.7%;2018年东莞户籍人口达231.59万人,仅占常住人口比例27.6%。
统计数据还显示,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第四年达到百万级,超苏鲁浙之和。在广东放开放宽大部分城市落户限制后,当地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也决定着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动力。
“目前,广东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仍然很庞大,在降低城市落户门槛后,他们可以去办理落户,未来这部分人口将占据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70%以上。”胡刚说,同时也会增加对外省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度,部分人可能会来到珠三角城市工作、落户,或者在广深工作,在佛山、东莞等其他城市落户。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对界面新闻表示,广东省作为人口快速增长的省份,放开放宽户籍制度以后,会对人口流入产生进一步的推动力,这对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会形成一个新的动力。户籍制度改革将对广东经济发展产生正面的作用,对于全国经济发展也将起着一个增长极的作用。
“通过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进入到广东地区生活和就业,本身就是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一个过程。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资源来转移和支持其他经济发展相对劣势的地区。”陆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