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Google I/O 大會在山景城的 Shoreline 圓形露天劇場召開。
上萬與會者像去音樂節聽演唱會一樣,擠在露天座位和周圍草坪上看了兩小時的開場演講。
開場演講開始前的景像,Google 為與會者提供了太陽鏡和防曬霜
現場氣氛也和音樂節一樣 high。尤其當公布 Google Home 人工智能音箱,屏幕上播出這段視頻的時候,掌聲和歡呼持續了得有 30 秒。
大多數人都用過 Siri,不少人也用過亞馬遜的 Echo 智能音箱。但看到 Google Home 像和人交談一樣對話聊天,無論實時交通還是天文地理,展現出一種又一種 Echo 和 Siri 做不到的能力時,全場都被一種興奮情緒感染。
我在媒體坐席激動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打字問北京辦公室裡看著視頻直播的同事,“你們覺得這音響像不像家裡多了一個人。”
他們則感慨說,相比進行中的“外賣大戰”,這才是技術公司做的東西。同樣的興奮,你也能在各種社交網絡的評論上感受到。
兩小時後,依然激動的我在會場四處尋找剛發布的 Google Home 音箱體驗。如果不是在 Nest 展台前遇到一個沒弄清楚情況的觀眾,激動的感覺可能會持續更久一些。
“不不,那個音響不是我們做的,我們這是 Nest。”Google 智能家居部門 Nest 的工作人員一臉尷尬地解釋說自己沒有 Google Home 的展示。
如果在發布會的時候不細看,就不會注意到 Google Home 其實是 Chromecast 團隊的作品。這個團隊原本做是像 U 盤大小的棒子,可以將電腦上的畫面投射到電視上。
但這次大會前,Nest 一直被等同於 Google 智能家居部門。
2014 年年初,Google 32 億美元買下做智能恆溫器的 Nest Studio,將硅谷最紅的智能家居項目以及它的創始人,iPod 之父托尼·法戴爾(Tony Fadell)拉進公司。
同一年,法戴爾斥資 5.5 億美元買下另一個當紅智能家居項目 DropCam。
Tony Fadell 拿著 iPod 的照片,他也參與了第一代 iPhone 的開發,負責硬件
去年大會上,Nest 參與的 Brillo 智能家居操作系統和 Weave 物聯網協議發布,這些都是建立一個智能家居平台的姿態。當時和我一起坐在台下的觀眾們也沒有吝惜掌聲和歡呼。
外界都以為,Google 要圍繞 Nest 打造一個真正可以普及的智能家居中心。看上去也像是那樣,十多個合作廠商接入了以 Nest 為中心的平台。整個 Nest 團隊也在 2015 年擴張到 1100 人。
Nest 的失寵有一些征兆,比如今年 1 月的 CES 消費電子展上,家電廠商已經不再提到這個平台,轉而支持亞馬遜的智能助手。同時 Nest 內部的矛盾也在今年 3 月被意外捅了出來。
今年的大會展區,Nest 的展台已經非常小,和 Andorid Wear 等不同的產品擠在一起,只占了兩張不算太大的桌子。
今年的 Nest 展台,兩個小桌子就是它的全部
為了做智能家居,Google 已經換了三個團隊
Nest 也已經不是第一個失敗的 Google 智能家居項目。2011 年 Google I/O 大會上,Android@Home 智能家居概念發布。
一年後,Android@Home 的第一款產品,造型別致的 Nexus Q 電視盒子與 Google Glass 一並在 2012 年的大會上發布,可以用 Android 手機當遙控器,播放 Google Play 商店和 YouTube 裡的音視頻。
2011 年 Google 發布的 Nexus Q
這個由 Android 團隊主導的小球是第一個完全由 Google 內部設計的硬件產品,直接在美國制造。
但它從發售之初便因功能有限遭到質疑,蘋果、Roku 都提供了價格只有它 1/3,但功能更豐富的同類產品。最終 Nexus Q 開賣不到半年便下架。
過去五年內,Google 的智能家居項目已經三次易手:
Google 智能家居項目多次轉手
2011 年
Android 團隊主導:Android@Home 軟件概念、Nexus Q 硬件
2014 年
Nest 團隊主導:Nest 系列硬件、Brillo 系統、Weave 通信標准
2016 年
Chromecast 團隊主導:Google Home 智能音箱、Chromecast 電視棒子
沒有進展的嘗試已經不是第一次
一個項目進展不順利,換個團隊再試一次已經是 Google 的標准做法。
此次 I/O 大會上,Google 推出了集成人工智能助手和自動回復功能的文字聊天工具 Allo 以及配套的視頻聊天工具 Duo。
Allo 在應用內添加日程、選擇餐館的功能展示
Allo 也是現場吸引到大量掌聲和歡呼的產品之一。不過激動完了,不少人都提出了一個問題,Hangouts 怎麼辦?
Google 在聊天工具上也做了不止一次大調整:
Google Talk(2005 - 2015)基於 Gmail 郵箱的聊天工具;
Google Hangouts(2013 - ?),海外 Android 裝的聊天工具,整合短信和 Google+ 社交網絡的聊天功能。Gtalk 被並入其中。
Allo & Duo 2016,整合人工智能,全程加密通信,同時這兩個工具都以手機號作為賬號,而此前的聊天工具都以郵箱地址作為賬號。
Allo 的對手很明顯是 Facebook 家的 WhatsApp。WhatsApp 每月有超過十億人使用,同樣主打加密通信、手機號賬戶系統,最近也加入了一定的人工智能功能。
為了吸引到新用戶,Google 直接做了兩個新應用,而不是改進現有產品。
再往前看的話,Google 宣布進入,但之後還沒有什麼進展的新領域還有很多:
社交網絡,Google Plus 是最近一次社交方面的失敗,但它已經是 Google 的第五次社交嘗試。
汽車操作系統,Open Automotive Alliance,一個讓 Android 接管汽車內部所有軟件和系統的龐大計劃,目前僅滲透到簡單的信息娛樂系統(Android Auto)。
可穿戴設備,Android Wear。雖然 Apple Watch 也沒有成為下一個 iPhone,但更早推出的 Android Wear 賣得比它還少。
先試再說已經成為 Google 的習慣
Google 的廣告業務不會無限增長,特別是 Facebook 的競爭越來越直接的現在,需要新的收入途徑。這是 Google 不停嘗試新業務的動機。
大量進入新市場,一個團隊失敗了換新團隊換個點子繼續上確實不太好看——比如有人給 Google 做了一個產品墓地。
Google 產品墓地,或許我們也會在這裡看到 Nest 和 Hangouts
但無數嘗試中,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超過 10 億用戶的 Gmail、YouTube、Chrome,以及最大的 Android。
每次失敗的成本都是有限的,但上面那些成功的例子,每個都能抵消千百次失敗的損失。這和風險投資公司可以看錯幾百個項目,只要投中幾個大的就能賺很多錢是一個道理。
今天整個 Alphabet 公司的架構都在鼓勵獨立的業務發展自己的品牌,為小團隊提供更多試錯的動力。
不過 Android 之後,我們還沒看到類似的成功案例。
事實上,全球最大的兩個公司,以不同的運作方式都還沒找到未來
今天,蘋果和 Google 這兩個硅谷公司是地球上最值錢的兩家公司,截止發稿時它們的市值分別為 5219 億美元和 4870 億美元。
排名 3 - 7 名的微軟、埃克森·美孚、伯克希爾·哈撒韋(巴菲特的投資公司)、Facebook、亞馬遜市值都沒有超過 4000 億。
受 iPhone 增長到頭的影響,蘋果尋找新市場比 Google 更為急迫一些。但蘋果的方法是集中整個公司力量做少數幾款產品。
這也是公司管理方式不同的結果。和 Google 鼓勵團隊獨立運作不同,蘋果連 iPhone、Mac、iPad 都不設立獨立部門。它的部門以設計、軟件、市場等職能劃分,每個新產品都需要各部門協作。
喬布斯 1997 年回到蘋果以後設立了這樣的架構,確保公司每年集中精力做少數幾個新產品,也避免了已經壯大的業務部門打壓未來業務部門——就像微軟 Windows 部門多年前對它手機業務做所的一樣。
這是一個更適合硬件的組織形式。也因此,蘋果探索新硬件產品的失敗都不太慘。當我們說 Apple Watch 不成功的時候,它的手表一年也能賣掉 1000 萬塊,遠遠甩開賣了好幾年智能手表的三星。“不成功”是說它不能成為一個類似 iPhone 的突破,填上 iPhone 下滑的缺口。
但蘋果的架構也使得它沒法同時進入多個全新市場,去年真正進入的新市場只有兩個:Apple Watch 可穿戴設備和 Apple Music 在線音樂服務。
靠著不同的方式,硅谷,也是全球最大的兩個公司過去幾年探索了一個又一個新市場,可穿戴、客廳、平板電腦、汽車……
但自 iPhone 和 Android 重塑智能手機以來,它們的努力都還沒有什麼突破。
這可能是整個科技業的問題
我們或許應該考慮,這可能不是蘋果和 Google 這兩家公司的能力問題,而是整個科技業終於走到了瓶頸?
從 1970 年代,喬布斯和沃茲的蘋果計算機開始,個人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就一直沒有停過。
1980 年代個人電腦普及、1990 年代互聯網普及、2007 年代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快速崛起。
每一次變革都讓計算機更多地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機走向普及的十年裡,社交網絡、電商、手機游戲、移動閱讀、在線視頻……一個又一個新領域獲得數億用戶。
但今天智能手機已經人手一部,而每一年能帶來的新功能越來越少,這是所有手機生產商所遇到的問題。
而下一代計算設備,不管虛擬現實、智能家居、可穿戴、無人車暫時都還沒有展示出成為下一個智能手機的可能。
也難怪 Google 這次大會上把重點切到了人工智能,一遍一遍地提“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自我學習的一種方式。
這不是台上說說而已,I/O 大會開幕前,Google 翻譯的工程師 Otavio Good 對《好奇心日報》表示,現在公司裡每個部門都在嘗試用將機器學習整合到自己的產品裡,無論這個產品是什麼。他自己的團隊最近就通過機器學習,讓翻譯應用看懂照片裡的文字。
當建立新平台遙遙無期,Google 的新計劃是用自己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積累做出比競爭對手更好的產品。
Allo 是直接的例子,Google 試圖用人工智能帶來更好的體驗,去和 Facebook 的聊天工具搶奪用戶、搶奪用戶的使用時間——這是移動廣告的基礎。
換句話說,去爭已經被人占據的市場,而不是創造一個新全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