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昂
2018年的年味成为了这么多年以来最淡的一次。年夜饭就是一些特别简单的小菜,相比平时仅仅多了春卷和八宝饭。而过去大年夜必看的春晚关注度,掉到了历史的冰点。整个晚上没有看过一分钟春晚。过去我们还会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面看看大家对春晚的点评和精彩的短视频。
但是这一年的春晚,朋友圈里面也几乎没有人提到春晚。看到最多的是全世界的旅行,以及创新高的电影票房。年初一和家里人去商场,在感慨现在年味越来越淡的背后,却是因为我们经济出现了高速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结果。
对于我们这批80后来说,春节是有特殊意义的。那时候一年中吃的最好的就是年三十。平时父母都特别节约,而且我们一年也几乎不会下馆子一次,年三十是少数能放开肚子大吃一顿的日子。那一天妈妈会给我从头到脚都穿上全新的衣服。
爸爸很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有几次还偷偷先炸了春卷给我吃。那一天也会看到我所有的表兄弟姐妹,父亲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都会过来一次吃饭。那时候大人吃一桌,小孩吃一桌。每年的年夜饭高潮当然是春晚。记得那时候我特别喜欢陈佩斯的光头。后来有一年,我在电视机前等了很久都没有看到陈佩斯,那个晚上我哭了很久。
为什么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要理解背后的经济层面原因我们先看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是中国的恩格尔系数,简单来说它是指国民的可支配收入里面用于购买食品的比例。当一个国家比较穷的时候,国民收入较低,收入中较大的比例要去购买食物,此时恩格尔系数比较高。反之当这个国家越来越富有,人们越来越有钱,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他用于购买食品的比例就会降低。
这幅图表现的是我们国家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的过程。图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在90年代初到2003年这段时间里面,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快速的下降,是非常陡峭的下降,这代表中国家庭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改善,不再需要用很大比例的收入去购买食物,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更高层次的追求。
也就是说,从1985年开始,中国“挨过饿”的居民比例越来越低,特别是到了今天的90后,基本上从小没有太多对于物质缺失的感觉。当吃已经不再成为问题后,那么年夜饭的富足感就会越来越淡。特别是过去十年大家的饮食在越来越“进化”。许多人从过去的高热量饮食转向了更加健康的低热量饮食。那么春节的“大鱼大肉”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年夜饭的地位伴随着经济发展,其实地位逐渐在下降。
另一个当然是春晚,为什么现在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里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春晚的受众人群。作为一档面向全国观众的娱乐直播节目,春晚的受众当然是大部分的人群。但是过去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处于不同的阶段。曾经看到过一张图,意思是如果用对标的经济体来看中国不同区域,我们同时存在着对标全球一线经济体,二线经济体,三线经济体和四线经济体的省份和城市。
今天的北京、上海、深圳经济水平肯定和东三省不同。可以说30年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处在一个差不多的起点,经历了30年后大家都出现了长足发展,但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完全不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也有了代沟。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上海,我们开始越来越难以理解春晚中的各种段子。下面这张图也很有意思,在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春晚的收视率就越低;反之,经济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春晚的收视率就越高。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一定会感慨过去30年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事实上过去30年中国是全球名义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以如此巨大的体量常年保持那么快的增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超级周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开放带来了全面的生产效率释放,同时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这些人即是消费者,又是廉价的劳动力,帮助中国获得了强大的海外技术。
无论是优秀的汽车,家电,还是电子产品公司,他们都要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作为进入市场的交换,他们需要成立合资企业,出让一部分自己的技术。这都为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石。同时,伴随着中国进入WTO,正好又叠加了美国家庭消费的加杠杆初期。美国消费泡沫在一开始拉动了中国的出口力,大幅推动GDP的增长。而更强劲的出口,带来了更多的产能扩张需求,又推动了国内大量基础建设和原材料需求。整个周期,互相反馈,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所以今天的春晚,越来越多是给我们带来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些曾经春晚上的璀璨明星,许多在今天已经逐渐离开了大众的视线,但无可否认,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最美好的记忆,带来了无法忘却的快乐。
未来,伴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春节的年味会越来越淡,春晚在一线城市的收视率会越来越低。但是这一切背后,反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好证明。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