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 朝鮮核爆:"恐懼的總和"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張寧

香港電視的電影頻道時常有些切合時宜、令人會心一笑的播放安排。這個星期有一部《驚天核網》,說的是有正義感的俄美情報人員聯手挫敗一起挑動兩國相互實施核攻擊的陰謀。

這部電影的原名為“The Sum of All Fears”(《恐懼的總和》),翻譯成《驚天核網》,大概是某種宣傳需要吧。在朝鮮最近第四次聲稱實施核爆的背景下,“恐懼”、“不安全感”或許是閃現在很多人腦海中的詞彙。

孤立,讓它一意孤行

不少人有疑問,朝鮮為什麼一意孤行地要發展核武器?答案可能很多。對“孤立”的恐懼或“不安全感”,可算其中的原委。

1月6日,在首爾火車站,韓國民眾觀看韓國媒體關於朝鮮氫彈試驗的新聞。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朝核問題開始發酵,恰好是冷戰結束之後的20世紀90年代初;而朝鮮迄今為止進行的4次核試驗,全部發生在國際局勢波詭雲譎的最近10年。這絕非偶然。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朝鮮核計劃便已啟動,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時期,蘇聯提供的“核保護傘”使得朝鮮擁有核武器的動力和緊迫感沒有那麼強烈。

冷戰結束後,美國注意力開始東移,對朝鮮的遏制不斷升級,這使後者的安全感降低,擁核的意志開始強化。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根據衛星偵察情報懷疑朝鮮開發核武器,聲稱要對朝鮮核設施實施檢查。朝方則否認開發核武器,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最近10年來,美國對朝的繼續敵視和制裁,以及多個國家發生政權更迭,似乎強化了朝鮮的危機感。朝鮮也由否認開發核武器轉變為聲稱擁核。2005年,朝鮮正式宣佈擁有核武器。2006年、2009年、2013年和2016,朝鮮先後進行4次核試驗。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於1月3日簽署朝鮮氫彈試驗最終命令。新華社/朝中社。

這張朝中社1月7日提供的照片顯示的是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於1月3日簽署的朝鮮氫彈試驗的最終命令。新華社/朝中社。

朝鮮勞動黨中央機關報《勞動新聞》曾發表社論說,美國企圖用核武器統治世界,因此才阻止其他國家獲得核武器;美國要求朝鮮半島無核化,其真正目的是為了方便入侵朝鮮;只有美國率先放棄核武器,朝鮮半島才能真正實現無核化。

2016年1月8日,朝鮮官方喉舌朝中社在核爆兩天后發表評論文章自辯說,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顛覆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和利比亞卡紮菲政權,這些領導人的下場,證明不可放棄發展核武。

朝中社評論文章還說,氫彈試爆成功使朝鮮擁有抗衡美國的力量,“歷史證明,強大核威懾是挫敗外來侵略的利劍”。

平壤各界民眾慶祝氫彈試驗成功。新華社/朝中社。

安全憂慮之外,還有生存問題。長期以來,幾乎與世隔絕的朝鮮在經濟發展和國內民生上遭遇困難,發展核武似乎成為尋求援助的談判一大籌碼。殊不知,核爆-制裁-核爆,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導致更加孤立。

核爆,衝擊本不平靜的東亞

擁核與棄核,朝鮮和周邊國家水火不容的訴求,成為東亞和平與穩定的一大隱患。最近這次核爆,使相關方的安全憂慮驟然升級,令本已錯綜複雜的多邊關係,憑添變數。

1月6日,在位於首爾的韓國青瓦臺總統府,韓國青瓦臺總統府國家安保室第一次長趙太庸發表政府聲明。新華社/紐西斯通訊社。

核爆後,美日韓互動頻繁,主題是加強軍事合作,聯手制朝。行動旋即開展,韓國恢復邊境心理戰廣播,美國B-52轟炸機飛臨半島上空。

下一步,美韓軍演可能提升規模;韓國可能大開綠燈,同意部署此前一直抵制的美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此種武器系統的覆蓋範圍包括中國和俄羅斯,一旦在韓國境內落地,必將對中韓與俄韓關係造成不利影響,影響地區穩定;日本的“新安保法案”新年裡即將付諸實施,朝鮮核爆,勢將為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配合美國軍事行動提供口實。

韓國軍方發佈的美軍B-52轟炸機飛越韓國領空的照片。 資料圖片。

更為嚴重的是,以科技水平論,日韓本就具備製造核武的能力。尤其是日本,早就存在擁核呼聲,現在這一訴求料將變得強勢,進而可能對《和平憲法》造成衝擊。

對話,還是對話

截至目前,有關方並未揚言要軍事打擊朝鮮,表面上看,制裁似乎仍是各方眼裡的第一選項。

關於制裁,有人說它無效,只會加劇普通民眾的痛苦,而朝鮮政府仍有能力集中國家資源,堅持開發核武器;有人說它有效,目前的狀況恰恰是因為制裁沒有嚴格落實所致……

美國聲稱要改變策略,但暫時還看不出有何改變。它一如既往地指責中國在朝核問題上沒有盡責。實際上,這不是中國的家事。中方一直堅持致力於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堅持致力於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對話協商解決問題。

朝中社1月10日提供的照片顯示,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左二)日前訪問朝鮮人民武力部。新華社/朝中社。

問題的癥結是,冷戰後,美國的敵視和遏制使得朝鮮充滿了不安全感,一直堅持要與美國談判,以實現朝美關係正常化,提出在美國滿足其要求的前提下考慮棄核;而美國卻一直回避與朝方直接談判,堅持要朝鮮履行放棄核計劃的承諾。所以,朝核問題從根本說就是朝美矛盾。

美國對朝鮮的敵視政策從未改變。儘管美方經歷過“遏制”、“遏制加接觸”的輕度政策搖擺,但由於美方的敵視立場,美朝的根本矛盾無法解決。美國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朝鮮卻僅有12萬平方公里國土和2500多萬人口,實力如此懸殊,朝鮮產生不安全感不足為奇。

平壤市民聚集在平壤火車站廣場大屏幕前,觀看重播的朝鮮成功進行氫彈試驗的消息。新華社/朝中社。

電影《恐懼的總和》臨近尾聲時的鏡頭意味深長:俄美兩國領導人在即將按動核按鈕的時刻,均遲遲不敢下手。對遭受攻擊的恐懼,令他們走到這一步;而最終也是因為恐懼,使他們在發動攻擊前懸崖勒馬……

就朝核問題而言,儘管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在六方會談框架內通過協商對話,和平解決仍是最佳選擇,這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作者簡介:

張寧說,15年的記者生涯,似乎在不斷演繹一路向西的橋段,仍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級實踐。

2002年至2014年,張寧在10餘年間,五度轉場,先後在巴基斯坦、澳門、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駐站。儘管從業經驗豐富,遺憾一直未能“沖出亞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三個堪稱危險國度的摸爬滾打,令他的肌肉變硬,心腸變軟,略悟生命脆弱而寶貴的意義。

2004年東南亞海嘯、2011年美國撤軍伊拉克、2015年尼泊爾地震……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張寧都在現場,見證歷史。可以說,更多時候他的記者生涯與爆炸、槍擊和災難相伴,與此同時,他也試圖找尋這個世界何以變得如此恐怖和異常的答案。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仍不安寧,戰亂、恐怖、災難、災害,幾乎無處不在,今有幸借助亞太日報這一新媒體平臺,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幫助朋友們了解己身足跡尚未達到的領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張寧說,這些對戰地經歷的回顧,絕無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儕分享內心交織的悲欣,共同為尚在硝煙裡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過來人的心從未離去,仍與你們相伴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