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參考消息報導,英媒稱,對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燒錢變成了一種令人擔憂的時尚,很多此類公司開始向使用其服務的客戶支付高額補貼,希望能夠在它們把錢花光之前讓自己的競爭對手停業。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10日發表題為《燒人民幣的網路公司》的報導稱,作為一家初創企業,一貓汽車網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線上汽車銷售平臺,它的行銷戰略完全以賠錢為基礎。最近的一則廣告稱:“燒投資人的錢,博買車人的心。”
優步公司首席執行官特拉維斯·卡蘭尼克今年早些時候吹噓說,這個即時用車軟體的中國分公司一年賠錢超過10億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它為了搶奪市場份額而支付的補貼。中國本土打車應用程式滴滴快的在若干城市正對優步發動一場激烈的價格戰。
優步公司的競爭對手明確表示,它們花的錢不會比優步少。滴滴快的總裁柳青去年9月稱,如果沒有燒錢就不會有今天的滴滴。該公司董事長程維稱,該公司去年為了他所說的“市場培育”花費了40億美元。
另一個叫車應用程式易到用車的高管們上個月稱,他們陷於一個“燒錢漩渦”。該公司總裁周航前不久說,他們為今年準備了至少30億到50億元人民幣的“彈藥”。
“燒錢”可能聽起來並不是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但這些年輕的企業認為,為了打造品牌並達到競爭所需的規模,向使用其服務的客戶支付補貼是必要的。在中國,情況尤其如此,政府堅稱中國經濟正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主導,這一轉變令花錢買中國消費者的目標看起來很具吸引力,希望有朝一日他們會購買你的商品。
至少一些人抱有這種看法。另一些人稱,燒錢的中國互聯網風尚預示著一個互聯網泡沫的頂點即將到來。正如矽谷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網路泡沫期間令投資者相信利潤不再重要那樣,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對賠錢著了迷。
達睿諮詢創始人馬繼華說:“很多這樣的公司在錢花光時將被人遺忘。”據他估計,每年有多達500億元正投向旨在通過中國消費者的智能手機將他們與計程車、按摩和洗車聯繫起來的補貼。
但馬繼華承認,這些公司幾乎別無選擇。他說:“在這個市場上,如果你不燒錢,你就無法獲得市場份額,這意味著你將無法獲得融資,因此你面對燒錢的競爭對手將沒有勝出的機會。”
分析人士稱,這種商業模式最終的可行性取決於在補貼停止時會發生什麼。然而,補貼必然將會停止。
早在去年,已經有跡象表明,投資者受夠了“燒錢”。據信,來自於投資者的壓力推動了去年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這兩個佔據支配地位的打車應用程式的合併,但它們的燒錢問題剛剛解決,優步就出現了。
在長江商學院執教的經濟學家布裏安·維亞爾說,像優步這樣的平臺依賴眾多客戶和賣家來實現臨界規模,這可以降低成本。但他說,“燒錢”的基本模式更多關乎樂觀主義,而非經濟學。他說:“很多這樣的企業有一個共同之處——它們對成功可能性的認知高於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