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6月2日電專訪:再好的院墻也需要一隻“看門狗”——專家解讀英國議會“報銷門”貪腐醜聞
新華社記者張建華
2009年以來,英國議員濫用公款報銷個人帳單醜聞接連被媒體曝光。英國三大政黨、300餘名議員捲入其中。《泰晤士報》甚至以“英國議會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來形容“報銷門”醜聞,抨擊議會制度存在導致議員貪污腐化的嚴重漏洞。
英國被公認為西方法律制度最為完備的國家之一,然而“報銷門”醜聞令其引以為豪的議會制度聲譽掃地。人們不禁會問:如此大規模的議員腐敗案為何發生在英國?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政治學者安德魯·布利克看來,問題恰恰出在制度存在漏洞。
布利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報銷門”醜聞的產生,本質上來源於英國議會制度和法律存在漏洞。英國議會財務部門的報銷制度一直比較鬆散和模糊,給一些議員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而監管的長期缺位則是導致議員報銷醜聞高發的根源。
布利克指出,英國議會財務和報銷制度長期處於封閉運行狀態,存在嚴重缺陷,不但報銷規則由議員自己把控,甚至包括審查報銷款項的權力實際上也掌握在議員自己手中。納稅人根本無從了解議員使用公款情況,因而也便難以形成有效監督。
此外,特權思想也助長了一些議員的貪得無厭。英國素有議會至上傳統,議員享有超出常人的地位和尊崇,一些議員將公款私用視作理所當然,拒絕外部的監督和質疑。而議會財務部門也表現出某種“順從”——不願或不敢質疑議員報銷事項。
事實上,“報銷門”醜聞被媒體曝光之前,英國輿論便已強烈呼籲議會公開議員支出狀況。然而,享受“既得利益”的議員們千方百計封鎖消息,甚至試圖動用手中權力,以立法形式阻止公眾查詢議員報銷賬目,使得報銷醜聞被長期掩蓋。
畢竟,紙裏包不住火。2009年5月,英國《每日電訊報》獨家獲得議員報銷賬目並予以公佈,在英國掀起一場聲勢浩大、長達數年的反腐風暴。醜聞曝光後,英國審計機關對752名時任或前任議員的報銷賬目開展調查,要求其中389名議員退還總額為112萬英鎊的報銷款。“報銷門”在英國政壇產生深遠影響,令議會制度接受公眾拷問,並且加速了一系列反腐機制的確立。
據布利克介紹,醜聞被揭發10天后,英國議會即宣佈創建“獨立議會標準管理局”以管理議員財務支出情況,結束以往議員財務“自我管理”的模式。英國議會將議員報銷賬目從年度公開改為季度公開,對議員財務報銷範圍設置了更多限制。
同時,對“報銷門”的調查也在客觀上推動了英國政務信息公開化進程,使得官員腐敗問題更容易被發現和追究,從而加速了英國反腐機制的完善。今年4月,時任英國文化大臣瑪麗亞·米勒便因媒體曝光其涉嫌虛報房屋補貼引發眾怒而被迫辭職。
布利克認為,人們應從“報銷門”中獲得三點啟示:一、任何權力都應受到監督和制約,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滋生腐敗,即使在法制相對完備的國家亦然;二、政務公開、信息透明既是反腐良藥,也是對官員的最佳保護;三、媒體和社會監督是反腐利器,媒體對腐敗案件的報道或有誇大成分,但是在保障公眾知情權方面仍是最好選擇,是維護公共利益不可或缺的工具。總之,再好的院墻也需要一隻“看門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