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1月9日在中华艺术宫举办。上海的18家国有文艺院团各自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又是一年大考时”,每年的考核对各家院团来说都是一次回顾,也是一次总结自省。8分钟工作陈述,7分钟专家评委评议,聚焦创作、演出、管理三大考核指标体系,考核中,评点专家毫不客气,直面每一个院团问题。但大家的目标却非常一致:共商良策、共破难题,持续深化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在拿出的成绩单里,上海的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2019年新创及改编大型剧目109部,院团的演出收入3.03亿元,全年共完成演出10790场,较去年增加571场。2019年也是个特殊的年份,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办,上海各大院团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彰显时代精神,推动文艺繁荣。
“十二艺节”成功举办,上海出品“叫好又叫座“
对于上海的文艺界来说,2019年的一大重要事件无疑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二艺节”)。5月20日至6月2日,全国共有51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来到上海参评参演“十二艺节”,其中38部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最终,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艺术节开幕演出剧目,并获文华大奖。上海淮剧团的艺术总监梁伟平获得了文华表演奖。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此外,两部参评剧目——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追梦云天》,四部参演剧目——上海京剧院的《北平无战事》、上海昆剧团的《浣纱记传奇》、上海木偶剧团的《最后一头战象》、中福会儿艺剧院的《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在艺术节期间精彩上演,展现了上海创作的面貌,“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
十二艺节虽然落幕,但获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却成为了演出市场的“爆款”,因为在全国范围声名鹊起,剧团的订单如今供不应求,团长陈飞华表示,现在剧团的演出日程只能满足省会城市,且一个城市要演满4场才能安排。而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演出邀请方登门“求”剧,而《永不消逝的电波》所演之处,无不“一票难求”,成为了这几年国内演出界极为难得的口碑市场双丰收的作品。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题材作品全年涌现
在十二艺节之外,上海全年的红色题材和献礼作品的创作络绎不绝。
除了《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杂技团的《战上海》和上海沪剧院的《一号机密》共同构成沪上原创舞台艺术作品“红色三部曲”。
《战上海》剧照
这其中,上海杂技团的《战上海》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成为了各自领域的现象级作品。因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杂技演出形态,被认为是属于上海和中国的“新马戏”。而以杂技叙事,并完成一个红色题材的创作,更可谓是杂技界前所未有的一次成功探索。
“如果没有《野斑马》和《朱鹮》,上海歌舞团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如果没有当年的《雕刻时光》和《大世界》,上海杂技团也许也不会有的今天的《战上海》,这些作品的诞生,他们所带来的现象,都离不开剧团多年来在艺术探索上的积累。“专家评委之一、编剧罗怀臻如是说。
此外,上海京剧院的《北平无战事》、上海评弹团的《初心》、中福会儿艺剧院的《孩子剧团》等作品,也在积极发掘革命历史题材,彰显“红色文化”基因。
走向全国获奖频频,各大院团努力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这一年,上海的各大院团在全国范围演出,在世界范围获奖,各自努力,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沪剧《敦煌女儿》在十二艺节演出之后,先后参演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和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兰州、敦煌一路巡演,所到之处,观众无不为剧中樊锦诗的精神感动。尤其在敦煌一地的演出,敦煌研究院更是为该剧专门座谈,台上台下齐落泪,场面令人动容。
沪剧《敦煌女儿》剧照
“上海沪剧院八年磨一剑,这种精神令人感动,值得学习。“考核中,多位专家都对茅善玉和上海沪剧院对作品精益求精反复打磨的精神点赞。
在各剧团巡演不断,走遍全国同时,举办多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今年也升级为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这一平台也日益吸引全国戏曲人的关注,进一步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戏曲电影也一再走向国际A类电影节,赢得喝彩。3D越剧电影《西厢记》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荣获“艺术贡献奖”,并和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昆剧电影《景阳钟》亮相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用电影艺术传播了戏曲艺术和上海文化。
一年来,国内外展演及赛事的获奖喜讯频传。
杂技剧《战上海》获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全国优秀杂技剧目展演奖;原创节目《飞鸟与鱼—双人吊子》《时光—爬杆》获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原全国杂技比赛)优秀节目称号。
木偶剧《华山神童》获第六届俄罗斯鄂木斯克“金小丑”国际木偶艺术节“特别奖”“最佳演员技术与剧目奖”;《最后一头战象》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国内“走出去”项目视频选拔推介会“优秀项目”,获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国际木联中国中心特别表彰。
沪剧《敦煌女儿》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名录。上海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继续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共有70个项目获得资助。
在上海进博会上,同样有上海舞台艺术身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在欢迎宴会上演出亮相,昆剧《椅子》选段、越剧《梁祝》选段作为进博会中法双边活动表演剧目,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上海的舞台创作也频频来到中央党校演出,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二度受邀赴京,上海芭蕾舞团的《马可·波罗》《茶花女》、上海民族乐团的《共同家园》也都先后登上中央党校舞台。
“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登上国际主流艺术舞台
上海的文艺院团在这一年也频繁“走出去”,走向国际的主流艺术舞台,参与国际文化活动,讲好中国故事。
现代芭蕾舞剧《长恨歌》赴俄罗斯莫斯科参加第十四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海派芭蕾舞剧《马可·波罗》和芭蕾精品专场《舞之魅》赴比利时献演,服务“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飞越太平洋”美国巡演项目,在39天里横跨14个州22个城市演出21场。
歌剧《图兰朵》和原创现代舞剧《早春二月》首赴中东,为迪拜歌剧院演出季开幕。上海民乐团《室内乐版《海上生民乐》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参加中国驻当地大使馆举办的“国庆70周年”演出,还应邀赴泰国、俄罗斯、中国澳门等地演出。上海爱乐乐团赴土耳其参演第四十七届伊斯坦布尔音乐节和第三十三届伊兹密尔音乐节。
上海交响乐团则开启建团140周年世界巡演,亮相美国、英国、瑞士、奥地利、荷兰五国音乐节。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惊梦》年初赴奥克兰艺术节演出,话剧《原野》则在岁末赴日本鸟取的戏剧节演出。上海木偶剧团携神话木偶剧《华山神童》赴俄罗斯鄂木斯克参加第六届“金小丑”国际木偶艺术节。
上海海京剧院《五百年后孙悟空》赴日连演8场,并联合上海昆剧团赴日举办“梅兰芳访日演出100周年纪念公演”活动,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开展公益演出与普及教育,让更多人走进剧场
开展公益演出与普及教育,也日益成为各大院团的重要工作及成果。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联合“演艺大世界”,举办艺术普及活动“艺树”计划,聚焦民族艺术,面向制造、医疗、环保、消防、轨交等10个行业的“零基础”群体开展多场市民美育活动。
上海芭蕾舞团持续开展一月一次的“芭蕾大师公开课”,并举办“芭蕾体验教室”“脑瘫儿童芭蕾训练营”等活动。
上海交响乐团公益项目“全城交响·为你而来”全年共计收到报名102件,举办演出8场。
上海沪剧院主办的首届校园沪剧大赛吸引近400名学生参与;而“京昆Follow me”时尚课堂、少儿夏令营,“宝贝来看戏”、“爱心暑托班”等为不同受众群体定制戏曲体验课程。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集团与上海市剧协、上海市艺术教育协会等主办的首届上海市中小学生戏剧节同样吸引了全市46所中小学的参与。而在戏剧教育和普及深耕多年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会员数也已经突破11万。
展望新的一年,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在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同时,更大院团也在专家评委的把脉下展望新的一年。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
各院团也都纷纷订立创作演出计划,将对标重大时间节点,继续围绕“决胜小康社会,决战扶贫攻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点,进行重大选题创作规划,在“一团一策”的基础上,鼓励支持“一剧一策”,发挥不同戏剧作品的优势特色,推动现实题材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与此同时,聚力“长三角一体化”,发挥文化“码头”集聚效应,上海正在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搭建“艺术展示平台”。
诸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将持续推进长三角地区“三奖”艺术家“深扎”主题实践活动。而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品牌活动也将进一步提升品牌。上海也将持续引进名家名剧名团,吸引优秀剧目首演首秀,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