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園慧的“洪荒之力”,到底有多大力?

果殼網

text

裏約奧運會上,遊泳女將傅園慧的那句“我已經使出了洪荒之力”火了。這位喜歡搞怪的90後元氣少女,給嚴肅的奧運帶來一股清流。“洪荒之力”是網絡小說中的常用詞匯。因此,傅園慧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引用“洪荒之力”這一網絡“典故”,瞬間拉近了與電視機前年輕觀眾的距離。可話說回來,“洪荒之力”究竟是多大力呢?

傅園慧說;“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圖片/CCTV

“洪荒”二字,看著就令人聯想到洪水般摧枯拉朽的力量——也無怪乎像《花千骨》這樣的網絡奇幻小說喜歡用“洪荒之力”來形容仙怪才擁有的特殊力量。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大洪水”的傳說,中國有“大禹治水”,《聖經》裡有造方舟的諾亞。南美洲的瑪雅文明和北美的印第安部落,也不約而同的有洪水的傳說。這些傳說很可能不是單一的全球大洪水,而是不同文化各自遭遇的多次洪水融合而成的產物;不過研究者也確實找到了一些規模龐大的洪水遺跡。地質證據表明,距今大約2萬年前是末次盛冰期。當時北美的夏季氣溫比現在要低10度以上,冬季的降雪量是現代的兩倍。雨雪在靠近極地的地區積累,成為厚度達10公里的冰川。整個加拿大和北歐、大部分的西伯利亞、以及中國的青藏高原,都以陸上冰川的形式存留了大量水分。海平面的高度因此比現代低了120到130米。從那之後,氣候變暖,陸上冰川融化。除了在平原地區造成咨肆洪水,融水還匯入大海,造成海平面擡升。再加上海水在高溫下體積膨脹,海平面不斷擡高,淹沒了大片沿海陸地。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新加坡等地,從連為一體的“巽他古陸”成為被海洋隔離開的半島或島嶼。史前洪水,可見一斑。

曾經連為一體的東南亞島嶼。圖片/果殼網

不過,洪荒這個詞其實和洪水沒有關係。“洪荒”的說法源自中國典籍。很多書法家喜歡寫的《千字文》,開篇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寥寥數語就描繪出一個古老而幽遠的世界。宋代楊萬裏的《漢文帝有聖賢之風論》一文中寫道,“洪荒之世,人與禽之未別”。可見洪荒指的是尚未開化的史前時代。在這裡,“洪”的意思其實是它的本意——大。(洪水本來指的也就是大水。)

史前自然的洪荒之力有多大?倒不是史前有啥特殊,而應該說是我們太幸運了,正好活在相對平靜的時代裡。大約6萬9千到7萬7千年前,在蘇門答臘島北側的赤道附近,發生了一次超級火山噴發。這次火山噴發是距今2500萬年以來,人類已知的最大的一次噴發。與它相比,不管是公元79年摧毀龐貝古城的維蘇威火山噴發,還是迫使20萬菲律賓居民撤離家鄉的1991年皮納圖博火山噴發,都顯得不值一提。由於噴發清空了火山通道內的物質,巨大的火山口受重力作用而塌陷,形成約100公里長、30公里寬的大坑。火山坑的大小幾乎相當於一個現代都市,深度達到了誇張的500米。雨水灌入其中,積聚成湖。從衛星圖上看,就像一顆藍色的眼睛。正因為如此之美,才更讓人難以想象,美景背後的“火山之力”,如何能攜帶體積近3000立方公裏的碎屑流和約800立方米的火山灰沖出地表。這些火山灰如果全落在位於火山東南側的新加坡,可以覆蓋全島超到壹米厚。由於火山灰對陽光的遮蔽作用,此次噴發造成全球氣溫下降5到15度,持續5年之久。部分科學家提出,這一氣候變化使當時東非和印度的人口數量銳減,甚至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今全球人類基因來源的組合分布。我們的基因中,都留存著“洪荒之力”的痕跡。

圖巴火山。圖片/果殼網

在古老的“洪荒”,即使靜止如大地,也隱含著強大的力量。看似分毫不動的地面,每時每刻都在向某個方向緩緩漂移。在漫長的時間中,緩慢的大陸漂移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說,印度板塊正在以每年約5厘米的速度像亞歐大陸“靠近”。正因為如此,從大約3000萬年前起,喜馬拉雅山脈便逐漸從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的邊界隆起,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山運動。喜馬拉雅山逐年升高,從海底成長為世界最高的山脈。在喜馬拉雅山的山麓上,就能挖到很多海底沉積物。強大的板塊推力,給這個地區帶來雄奇的地貌。發源自南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傑馬央宗冰川,就在南咖巴瓦峰附近180度大回轉,成為壹處奇觀。大峽谷南側的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碰撞,能誘發9級以上的地震。在喜馬拉雅山背後,還形成了壹個面積到25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在這個“世界屋脊”面前,高空的噴射氣流都要繞著走,分為南北兩支。根據現代研究,亞洲季風也受這次造山運動影響,從而能深入東亞,滋潤了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黃河谷地。

珠穆朗瑪峰。圖片/果殼網

如果造山運動的“洪荒之力”都嫌不過癮,那麽可以回到地球誕生初期,看看那個時候的“洪荒”。地球早期是由原始的太陽系星雲凝聚而成。當時太陽系有很多小行星,它們不斷的撞擊地球,讓地球的體積越來越大。小行星碰撞的能量,能比原子彈高出十萬倍。此外,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和重力塌縮,也提供著額外的熱源。當時的地球可以說是“熔巖星球”,四處橫流著高溫的巖漿。就算有的地方巖漿冷卻,形成固態的地殼,也只是薄薄的一層,看起來像是漂浮在巖漿上的方舟。大氣很稀薄,隕石可以毫無損耗的沖過大氣層。所以就算有人有幸穿越,看一眼地球初期的“洪荒”,也會迅速被煮熟或窒息而死。幸運的是,熔巖中釋放出一種對生命極其重要的氣體——水蒸氣。等到地球進一步冷卻,水蒸氣凝結成水,地球上終於有了海洋,未來的生命溫床。即使最嚴酷的“洪荒之力”,也帶著孕育生命的溫柔。

藝術家筆下的早期地球。圖片/果殼網

在短暫的文明史中,地球保持了相對的溫和。人們無緣見識曾經肆虐地球的“洪荒之力”,經常會低估古老的自然力量。傅園慧無意中泄露了自己身攜“洪荒之力”的秘密。憑著這股超能力,這位清新脫俗的美少女,一定能在賽場上繼續創造好成績。當然,也要感謝她在日常生活中藏起了“洪荒之力”,免得地球遭殃。(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