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債務危機的理與情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希臘債務談判進展令人忐忑。希臘退出歐元區成為真真切切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帶來的迫切感甚至超出了希臘領導人的預期,也是希臘政府在緊要關頭提交新的救助協議草案時試圖做出許多讓步以求安撫債權人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段時間以來,希臘債務談判都是誰先示弱的博弈。這一次,希臘也許失算了。

希臘問題的博弈持續至今,主要是由於作為主要當事人的歐元區其他國家一方和希臘方面至少在一點上存在共識,那就是希臘如果退出歐元區,無論對於歐元區其他國家還是對於希臘自身,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期性。

不過,將希臘加入歐元區給雙方帶來的收益和挑戰仔細分析,才更能理解這次危機。希臘加入歐元區,就成為一個高度一體化的貨幣聯盟和統一市場的一部分。從更廣泛的經驗來看,這樣的一個統一市場中,一般而言收益大的是居於核心地位的德國、法國等經濟板塊。他們成為了一個更大區域的中心,競爭力也變得更強。

希臘加入歐元區也可以通過比較優勢獲得收益,但也付出了讓渡貨幣政策自主權的代價。更應注意的是,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希臘也成為一個更大的統一市場中一個小的板塊。希臘也無法再通過調整匯率等政策維持其出口競爭力,也就是說,希臘加入歐元區,就意味著被迫維持高於其產出效率的框架。雖然升級了,但隨著經濟一體化時代資源的聚集和競爭力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也有邊緣化的風險。

如果是在一個主權國家內部的不同經濟板塊,這樣的差異還可以通過中央政府的資源轉移權力來維持市場的統一,核心經濟區域為競爭力較弱的邊緣化板塊提供一定的轉移補貼,從而維持統一的大市場。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樣的資源轉移有其必要,也有正當性。如果換成歐元區,從類似的角度看,希臘加入歐元區顯然是付出了代價,而德國等國家顯然從中獲得了益處,為希臘危機埋單也並非那麼冤枉。

不過,歐元區也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貨幣聯盟。要把資源從其他國家拿來補希臘這塊短板,一方面的確可以維持市場的統一,有利於歐元區的整體競爭力;但另一方面,這是主權國家之間的博弈,就不可避免也變成政治博弈。以希臘債務目前的不可持續性,若非債務減記,未來再需救助的可能性極大。若是這樣,對於歐元區其他國家而言,意味著要拿出真金白銀來救助希臘。

對於歐元區其他國家的領導人而言,出錢或許是理性的原則。但這顯然是涉及選民情緒的政治,而選民並不總是理性的,歐元區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是否能夠頂住壓力,則是未知數。歐洲在一體化的道路上走了那麼遠,這次很可能遇上了真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