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霓虹:城市,消失的色彩

亞太日報

text

撰文 |香港浸會大學 孫凌奕

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 孫凌奕

彌敦道的霓虹長廊,曾是香港的一張名片。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港城的紙醉金迷,就由此開啟。關於香港的影片,永遠充斥著各色霓虹燈招牌,那是香港的市井生活,是香港的文藝情調,也見證著香港的繁華與變遷。

彌敦道的夜晚漸漸變得暗淡,鮮少還有幾家懸掛著霓虹燈招牌。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政府管理的日漸規範,香港街頭的霓虹燈正在漸漸暗淡,隨之,製作霓虹燈的公司和師傅也越來越少,沒有年輕人選擇入行,這個曾經在香港鼎盛一時的行業也許就會就此消亡。

中國光管廣告公司藏身於旺角毓成樓內,這幾十平米的房子是他們一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在旺角上海街的一棟居民樓內,還藏著一家霓虹燈製作公司-中國光管廣告公司。老闆名叫梁宇晨,是這家公司的第7個老闆,而上一任老闆,是他的父親梁立基,這家店從內陸開到香港,已經有70年的歷史了。20世紀80年代,梁爸在這家公司做學徒,1987年的時候,因為老闆年事已高,想回到馬來西亞的親人身邊,因此梁爸便接手了這家公司,並在90年將公司遷到香港。

霓虹光管可以作出的所有顏色都在盒子中一一呈現

在我去拜訪的時候,老闆正打開一個裝滿不同顏色霓虹光管的小箱子,並且同一位客戶商討製作所需要的顏色。老闆後來和我說,那位客戶是設計師,一位義大利人想給兒子過生日,所以希望設計師給生日設計一個霓虹燈。現在,類似這樣製作室內的霓虹燈,是他們最常接到的生意。

自20世紀90年代,香港的霓虹燈在迅速消失。如今,香港屋宇署也對霓虹燈牌的安裝和維修有了嚴格的規定,比如兩個毗鄰招牌的測向距離最少需要2.4米,招牌不可以申越主建築界限4.2米以上或事超越街道中間線。幾年間,成百個不符合安裝要求的招牌被拆除。梁老闆說,以前人們都說彌敦道的夜晚最精彩了,一條彌敦道上就有幾千個招牌,現在你能找到10個8個就不錯了。

因為如此嚴格的規定,想要做霓虹燈招牌的店主越來越少。梁老闆說,因為一家店的裝修期可能只有一個月,可是去政府批一個霓虹燈招牌可能需要幾個月,走完政府流程再到安裝,最少也要半年,鮮少有店主可以等這麼久。

同其他光管公司一樣,順應時代的發展,梁老闆也開始接製作LED燈的業務。雖然LED燈和霓虹燈造價相當,但是從長遠來說,LED燈更為省電,而且維修費用也比霓虹招牌低,並且不需要定期檢查,安全隱患小,如果損壞時只需要換掉其中損壞的燈泡。因為這些特性,LED燈越來越受到商戶們的青睞。但是梁老闆還是中意於霓虹,他覺得LED燈太刺眼,不夠柔和,給人帶來的視覺效果遠不如霓虹舒服,霓虹這種藝術,就是為了廣告而生的。在旺角街頭,有些霓虹招牌牌年久失修,已經“光彩不再”。

“時代都是這樣轉變,我們也要跟著時代變,沒辦法的”,梁老闆說這些話的時候,總是透露著些許無奈,在政府如此嚴格的規定下,新的霓虹燈牌越來越少,但是老的霓虹燈牌在那家店關門後就要立馬拆除,香港已經越來越難看到霓虹燈牌了。

梁老闆說:“希望霓虹燈能夠流傳下去,我們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吧……”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