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诺
编辑 | 杨晶
从大卖到遇冷,《金刚川》只用了不到一周。
在影片口碑两极分化,中国电影、华谊兄弟股价不涨反跌之际,IMAX China的股价却一路上扬,甚至还在官微专门发了一则“喜报”:
“在电影《金刚川》热映的推动下,截至10月25日,IMAX中国内地影院10月票房已达到1.8亿人民币,在影院限流75%的情况下,依然超越了去年10月创下的纪录。”
“IMAX版本的《金刚川》首周末在673家IMAX影院开画,IMAX影院以仅占1%的银幕数,贡献影片6%的首周末票房,票房达到2100万人民币。自7月下旬复业以来,IMAX在中国内地影院的票房收入已达4.6亿人民币,票房市场份额达到4%,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让人好奇的是,IMAX China作为技术提供商,到底能从影片的大卖中获得什么。
IMAX China钱从哪来?
《金刚川》的开局确实不错。10月27日,电影《金刚川》官方微博公布消息,本片的电影票房在上映的第五天累计为4.46亿元,并且在五天中的票房、排片、上座率、观影人次和场均人数均为第一。
图源:新浪微博@电影金刚川
按道理说,排在IMAX China之前高兴的,应该是制作《金刚川》的48家影视公司,可是他们却显得心情复杂。
根据介绍,《金刚川》的出品方、主控方为中国电影,管虎、郭帆、路阳多位导演的制作公司,华谊兄弟也是出品方成员,联合出品方更是多达41家公司,涉及上市公司包括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万达电影、文投控股、人民网、欢瑞世纪等。
《八佰》获得了30亿票房,作为接棒的战争巨制,《金刚川》被不少人看好。光大证券曾分析,《金刚川》点映口碑佳,相对于同期放映影片,该片在宣发、成本等多领域具有优势,结合当前电影市场环境及同类型票房收入,或成国庆后30亿+爆款电影。
实际情况的走向,并不尽如人意。
10月23日,《金刚川》在致敬抗美援朝的声浪中高调上映,很快获得了9.4的猫眼高评分,但在豆瓣的评分却只有6.5,不及8.0分的经典影片《上甘岭》。也有人开始质疑,这部影片今年3月立项,8月开拍,10月就已经上映,速度过快,工期太赶。
随着口碑两极分化,《金刚川》的单日票房收入也在不断跳水:刚上映的前三天,每日票房都在1亿上下浮动,到了10月26日,单日票房腰斩到4393万,10月28日再一次大幅滑跌。
眼见票房后劲不足,30亿票房的目标早已不切实际。截至10月27日晚间,猫眼专业版对总票房预测调低为14.57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部大制作的前后投资超4亿元,按分账比例算,影片票房12亿才能保本。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电影和华谊兄弟不涨反跌。
图源:IMAX官网
不参与制作投资的IMAX China,此时却连连上涨,原因在于收入模式与制作方并不相同。西南证券曾对IMAX的分账模式进行统计,在中国,分账模式共有三种:
第一种销售租赁模式,向影院直接出售、出租IMAX系统,影院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还要向IMAX China支付经营费和维护费。2018年的报道显示,每间影院的IMAX系统费用,高达130万美元。
第二种是全面收入分成模式,影院不需要购买IMAX系统,由IMAX China负责提供,IMAX影片产生的票房,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分账给IMAX China。
最后一种是混合收入分成模式,影院需要支付部分安装费用,IMAX China也会收取一定比例的票房分账,不过比例低于全面收入分成模式。
这三种模式,在国内并行存在。据IMAX China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大中华地区的717套影院系统中,357家影院为全面收入分成模式,106家影院为混合分成模式,254家影院为销售模式。
图源:新浪微博@IMAX
超过半数的IMAX影院,能够让IMAX China获得影片的分账收入,因此《金刚川》的票只要卖得更多,IMAX China就能赚得更多。与出品方面临的口碑困境相比,IMAX China的压力还真没有那么大。
IMAX能够形成如今的分账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博物馆,到电影院
看似是新技术的IMAX,实际上诞生已久。
1967年,IMAX公司在加拿大成立,总部设在纽约、多伦多和洛杉矶,在伦敦、都柏林、东京、上海都设有办公室。五年前,IMAX公司的子公司IMAX China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20年3月31日,IMAX在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16家IMAX影院。
第一部IMAX影片问世于1970年。在成为商业大片标配之前,IMAX技术仅仅被用在科技馆,卓越的表现能力,将自然纪录片的宏大与微小之处,都展现地淋漓尽致。1994年,理查德· 葛尔方接手了这家公司,希望推动这项技术进入主流影院,但这并不简单。
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的头几年,将一家普通影院改造为IMAX影院需要花费500万美元,其中300万美元用于空间扩建,剩下的200万美元则用于技术改造,安装放映和音效系统,IMAX公司只获得很小一部分的票房分账。
在当时,使用IMAX技术拍摄的电影公司并不多,原因是成本巨大,就算成片也没有影院放映。影院也持观望态度:除非有大量IMAX格式影片可供放映,否则不愿意改造。
技术的制约令IMAX成本高昂,每套IMAX拷贝的成本则高达3万美元,而且比普通拷贝大得多,几乎需要动用叉车才能将其运到放映厅,无怪乎少有影院愿意合作。
直到2001年,一名计算机工程师研究出将普通电影转制为IMAX格式的方法。从此,IMAX公司负担转制的费用,电影公司则同意分给IMAX公司12.5%的票房收入。
IMAX公司决定大胆向数字化迈进,并于2008年开始安装新系统。这一转变令公司获益颇丰:即插即用的硬盘取代了笨重的拷贝,成本也从3万美元降至150美元,播放IMAX影片变得既便宜又简单。
2009年《阿凡达》上映,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点。观看IMAX版《阿凡达》成为全球热潮,中国观众甚至排队6个小时抢票,有的票价被黄牛炒高至100美元。最终,IMAX版《阿凡达》获得了2.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也奠定了IMAX技术的市场地位。
图源:IMAX官网
2014年,影片格式的转制费已相当划算,影院老板发现,配备IMAX影厅能够明显地提高影院的整体上座率。作为换取技术投资的回报,影院同意向IMAX公司支付每块IMAX银幕大约20%的票房收入。
在越来越注重观影效果的今天,IMAX已不再一票难求,电影院争相安装最前沿的放映系统,家大业大的IMAX,也面临新的挑战。
IMAX China的敌与友
IMAX最捧场的中国朋友,当属万达。
卖给中国影院的IMAX系统一共有700多套,其中有将近一半卖给了万达院线。截至2020年6月30日,万达投入运营的IMAX银幕达到353块,成为全国拥有IMAX银幕数量最多的院线。
2007年万达院线首家IMAX影院在广东东莞开业,十年后,万达旗下的IMAX影院就多达160余家。2016年,万达院线与IMAX China签约,将在6年内陆续建成150家IMAX影院。
最开始,万达采用的是销售模式,IMAX只售不租,放映系统采购单价高达800-1000万元,相当于一家非IMAX电影院的建设成本,给采购方的现金流带来较大压力。
图源:万达电影官网
2011年,经过万达电影与IMAX公司的谈判,IMAX公司调整了对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把只售不租调整为可售可租,此后,万达电影采购IMAX设备,只需要支付IMAX影片的票房分成。
转为全面收入分成模式的万达,快速拓展了IMAX影院的数量,把其他院线远远抛在了身后。2017年,由于万达电影提前约3年完成与IMAX China之前签订的银幕建设协议,IMAX China下调了对于万达电影的收入分成百分比。
万达院线一直是IMAX China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在2015-2017年,万达院线占IMAX China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4.4%、20.1%、17.8%。对于万达和IMAX China而言,此举可谓双赢。
即使有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和先进的技术支撑,IMAX China也不能高枕无忧。作为技术提供者,IMAX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巨幕和X-LAND。IMAX主打中高端市场,国内一些小影院,可能会因为成本问题,选择自主研发的巨幕系统。
中国巨幕是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科研单位以“产学研用”的形式联合开发的“中国巨幕系统”。就市场反应来看,中国巨幕的放映效果比起IMAX有所不足,但其安装及转制费用较IMAX要低很多。
图源:新浪微博@中影-中国巨幕
X-LAND则是万达院线自主开发的巨幕放映系统,在国内多个城市已经落地,研发目标是抗衡IMAX的技术垄断。从目前万达安装IMAX系统的姿态来看,X-LAND距离完成目标时日尚远。在技术被全面超越前,IMAX在中国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难撼动。
如今,IMAX已经成为了“大片”的标配,每一部使用IMAX技术的影片,都将为IMAX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只需要考虑影院建设成本和票房分账、维护收入,IMAX China自然更开心,而华谊兄弟,不知要多久才能打一场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