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 亞太日報記者郭啟晨攝。
(亞太日報記者詹勝、李夢歌)“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論壇20日在香港舉行。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在論壇期間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香港多年來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放眼“四鄰”近年的飛速發展,香港需要正視自身在經濟民生方面進展的差強人意。他相信,究其原因之後,香港一定能夠奮起直追,再創輝煌。
舉世矚目的“香港活力”
陳佐洱說,多年來中國在各個領域的發展舉世矚目。中國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經濟重心向亞太轉移。而其間也應看到香港為此做出的巨大貢獻。
陳佐洱說,香港以完備的法律體系、自由發達的營商環境,以及背靠大陸輻射全球的國際化網絡著稱於世。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引下,香港自身具備的優勢更優於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祖國也因為擁有香港這個富有活力的經濟體,獲得了優勢獨特的助力。
截至2014年,內地占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的50.3%;內地在香港的上市企業已達878家,占上市公司總額的一半,占香港股市全部集資額的7成以上。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截至2014年,人民幣存款已達到2.1萬億。
2014年,內地訪港旅客占全部訪港旅客的近78%,為香港帶來數以千億港元的經濟效益,也為內地的生產製造業和廣闊市場蓬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進則退,慢進就是落後
儘管香港近年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但陳佐洱指出,相比“四鄰”的快速趕超,不能不正視香港在經濟民生方面進展的差強人意。不進則退,慢進就是落後。
9月20日,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接受媒體採訪。 亞太日報記者郭啟晨攝。
陳佐洱舉例說,近三年,香港GDP增長下降2.4%,被周邊環境明顯不及香港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趕超。新加坡同樣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也受到土地面積制約。2001年,新加坡GDP僅及香港一半,到2010年反超香港。最近三年,新加坡人均GDP已達5.4萬美元,而香港依然停留在3.7萬美元。
澳門回歸後,GDP長期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近3年人均達到了8.4萬美元,世界排名第四。雖然近期博彩業收入和人均GDP大幅下滑,但沒有改變澳門經濟發展已大幅拋離香港的現實。陳佐洱指出,澳門成功的一個關鍵,就在於回歸後,敢於克服重重困難,依法進行了牽動全局的一系列改革。
陳佐洱說,目前從金門、沖繩到濟州島已經開張了一批貨物豐富、價廉物美、服務優良的商場,每天吸引成千上萬中國遊客前去購物。而香港卻錄得近6年來首次旅遊旺季7、8月的按年跌幅。過夜內地旅客大減近15%,零售業總銷售額下跌2.8%。
香港曾連續十年被評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而在2005年被新加坡取代,2007年被上海超越,又在2013年被深圳超越。有報告指出,香港占全國經濟的總份額已從回歸初的16%下降至目前的不到3%。2014年,曾連續12年佔據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第一位的香港被深圳超越。此外,貧困人口占總人口14.3%的高比例,也讓香港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貧富懸殊最嚴重的發達地區。
陳佐洱說,這些消息傳來,讓人有些酸酸的感歎,究其深層次原因,或是特區成立以後一些重要領域未處理好香港在國家大格局中的定位和良性互動的發展,出現了兩個“化”的問題,即未依法施行“去殖民化”以及“去中國化”的死灰復燃。
“第一個就是沒有依法施行‘去殖民化’,讓一些本應放在歷史博物館裡的東西跑出來招搖過市,有的還被奉為金科玉律;第二個‘化’的問題,就是老殖民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炮製的‘去中國化’死灰復燃、氣焰囂張。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使得一國之下的兩制都受到了傷害。這種背離歷史本質的壞現象,造成了香港巨大的內耗。”陳佐洱強調說,為了香港未來的發展,該去的要堅決去掉,不該去的絕對不能去掉,該管的一定要依法依規管起來。
保持香港優勢 重拾香港精神
陳佐洱說,回歸18年的歷史不斷證明,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堅定不移、貫徹如一。“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唯一正確之路。香港法治和自由的核心價值一直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成功支柱,一直得到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堅決維護,不容絲毫受損。
9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右)與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為論壇開幕致辭。 亞太日報記者郭啟晨攝。
陳佐洱指出,繼續保持香港優勢,是對香港能夠奮起直追的信心和正能量所在。他說,香港過往發展憑藉的諸多優勢如今還在,但優勢不是優越感的代名詞,香港需重拾當年的“獅子山下精神”。他相信香港的服務業界會找到方法重振旅遊業、零售業。
陳佐洱說,自己從上世紀80年代末接觸港澳工作,後半生與香港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的香港與當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香港每一年都在進步,而自己為香港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感到高興。
香港青年“北望”祖國
近年來,香港與內地青年交流活動開展頻繁,不少香港年輕人積極報名赴內地交流實習,增進對內地社會與文化的了解。陳佐洱評價說,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兩地交流的方式也從資金、技術、物流的層面拓展到如今的人才層面。很多香港年輕人開始“向北望”。無論香港還是內地,眾多熱心人士和機構促進香港青年對祖國的了解,激發他們為祖國做貢獻的熱情,也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這是“家和萬事興”的好事。
對於此前香港反內地遊客示威等造成的兩地民眾不信任情緒,陳佐洱說,出現這種現象是一種不幸,但這是極少數人蓄意製造出的。“他們害怕香港更加繁榮穩定,害怕國家更加繁榮富強,想分裂我們的民族,但兩岸四地的同胞都是血濃於水的炎黃子孫,歷經多少歷史考驗都風雨同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相信這種不幸會很快過去。”
陳佐洱還特地提到由亞太日報主辦的香港青年 。他認為音樂節辦到了“點子上”,為兩地青年人交流提供了難得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