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王鹏
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终于落下帷幕。在峰会期间,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汇总后的成果清单硕果累累,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
除了中国与与会国所签署的大量协议、发表的共同声明、行动计划外,笔者较为看重的是两项具有常态化、制度化性质的成果,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定期举办,并成立论坛咨询委员会、论坛联络办公室等;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正式开通“一带一路”官方网站,发布海上丝路贸易指数。这些措施,虽然离此前媒体和学界普遍猜测的成立“一带一路秘书处”尚有一定距离,但无疑是朝着成立专门国际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常轨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类似的努力还有,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而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将于2019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坊间一般将此理解为“一带一路”峰会将以“双年会”的形式,与预期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同将峰会的人气与实效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成为一个实实在在促进合作并解决合作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务实平台。
这些长效机制的建立,预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为“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性保障。 所以在笔者看来,它们才是此次论坛所取得的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与成果。
然而, 我们在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需要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威胁保持警醒。 据报道,在峰会上,中国对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新增投资6000多亿,其中包括向“丝路基金”新增1000亿(已投2000亿);
中国国际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新增贷款3300亿;向沿途国家提供无偿援助600亿;以及鼓励中国其他金融机构向带路地区提供贷款和融资等。
天量的投资、巨额的援助,无疑表明了中国在协同世界各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满满的诚意,同时也是中国自身实力的体现。
然而,我们不可忽略,这些巨额的资金的投放,能否达成既定的目标、促进中国国家利益?即便有很好的项目,资金投放后能否保证工程、款项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此前我国的海外投资遭遇过陷阱。有的是因为战争,譬如在中东伊拉克、利比亚等国,损失总额大概在500亿美元。有的是因为当事国政治腐败、治理失败以及党争后的政权更迭而造成。
同样,在南亚中巴走廊以及中亚丝绸之路沿线,治安、恐怖主义、分离主义的威胁从未远去。瓜达尔港作为我国与“巴铁”的旗舰项目,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此前也有物流和石油界的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从瓜达尔港向国内运输石油,无论是通过管道还是铁路、公路,其成本都将是海运的15倍以上。
中国的高铁虽然有强大的运力和速度,但它只有在像中国(当然,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人口大国)这样人口巨大且稠密的国家,其客运的形式才能体现出其比较优势,并在同空运、海运、公路运输的竞争中胜出。
相反,如果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广人稀的国家、地区铺设,由于缺乏足够的客流,无法满载的高铁可能很难收回高昂的成本。可如果用高铁从事货运,那么在价格和灵活性上恐怕将面临来自公路运输和海运的强力挑战;
而对于追求快捷、保鲜的时鲜货品,高铁的速度再快,恐怕也不是空运的对手。以上实际情况不得不引起我国“一带一路”设计者、建设者的重视,否则很可能使项目投产后入不敷出,而最终导致失败。
“一带一路”推进四年来,可谓硕果累累。但遥望前途,仍然任重而道远。“一带一路”是发展之路,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既不要因为暂时的种种问题而对“一带一路”悲观、失望,同时也不可盲目乐观、好大喜功。只有扎实推进、随时纠错,才能在21世纪的海陆丝绸之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作者简介:
作者王鹏,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万里常安海外风险研究院研究员。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资深新闻从业人员和国际问题专家,长期从事国际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