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作者談獲雨果獎:一次獲獎不改變一切

新華社

text

中國作家劉慈欣資料照片。

(記者全曉書 姬少亭 姚遠)23日,第73屆雨果獎在美國舉行的世界科幻小說大會上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世界科幻文壇最高獎。

“能獲獎,我真的很高興,”劉慈欣獲獎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說。但他坦言,自己保持了一顆“平常心”:“因為我寫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讀者看,而不是為了某個獎項。”

劉慈欣並未親自前往美國,小說的英文譯者劉宇昆代表他領獎。宇航員林格倫博士在國際空間站宣讀了這一獎項。

劉慈欣並沒有因為自己獲獎而對雨果獎或中國科幻的未來表現得激情澎湃。相反,他冷靜得像個旁觀者。

“今年的評選受到政治因素的很大干擾,兩個美國右翼作家團體的行為對雨果獎造成了損害。”劉慈欣說。他說,這次獎項的評選是十分複雜的,所以對獲獎也保持平常心,“不會忘乎所以”。

“獲獎肯定會對中國科幻向美國的輸出起到推動作用,”劉慈欣說,“但是,會不會整體提升國內對科幻的熱情?我覺得作用非常有限。”

他說:“雨果獎本身在中國就沒什么影響力。諾貝爾獎的影響力多大,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沒有推動中國主流文學的提升?我看沒有。”

劉慈欣表示,在世界上,科幻都處在衰落的過程中。為什么科技發展了,科幻反而衰落了呢?“我想,可能是因為科技的神奇感消失了,而科技的神奇感正是支撐科幻作品的重要基石。這不是每年都評的一個獎項能拉動的。”他說。

“我是一個普通人,從中國的基層一步步生活到今天,我了解中國的事情是怎樣的。指望一次獲獎就改變一切,就興高采烈,這是不成熟的想法。”劉慈欣說。

相比劉慈欣的低調,國內科幻界對《三體》獲得雨果獎十分興奮。

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岩認為,這次獲獎對中國科幻的各個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高。“一定會出現閱讀熱,”他說,“這對科幻產業無疑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推動。目前正在製作的《三體》電影,如果做好了,一定會是一個世界性的電影。”

科幻作家飛氘評價說:“中國科幻耕耘了一百多年,終於在這片貧瘠的土壤上結出一顆雄奇的碩果。”

“這是歷史性的時刻,再次證明了科幻是可以跨越國界和文化的重要溝通方式,期待《三體》後兩部再攀巔峰。”科幻作家陳楸帆說。

《三體》第一部英文版於2014年11月11日在美國發行。《三體》第二部英文版於今年8月11日出版,第三部的翻譯工作已經完成,預計明年出版。

《三體》:中國視角的硬科幻

《三體》電影先導海報

劉慈欣的硬科幻小說系列《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故事視角宏大,從中國視角討論了科幻的一個基本問題:人類和宇宙的命運。

劉宇昆23日代表未能來到現場的劉慈欣領獎,他此前接受採訪時評價《三體》說,“這是一個如同硬科幻大師Arthur C. Clarke作品一般具有大想像力和大想法的故事,談論的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同時,《三體》講述的大故事又植根於中國古代和近代歷史,有著強烈的情感又讓人回味無窮。”

英文版《三體》去年在美國出版後,掀起一股中國科幻熱,先後獲得美國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獎、普羅米修士獎五個國際幻想文學獎項提名。《三體》第一部英文版在亞馬遜網站的平均評價四星半,書評人和讀者對《三體》的好評均佔優勢。

《紐約時報》在去年底《三體》在美國發行時就刊文認為,《三體》系列有可能改變美國科幻小說迷的口味。出版社的編輯莉茲·格林斯基(Liz Gorinsky)說,“《三體》系列正是人們小時候讀過的那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