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 胡小刀
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束激光。自此之后,激光开始应用到军事领域,主要担负距离量测、目标探测、武器制导、激光通信和激光告警等任务。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主任马修•科隆德少将曾表示:“激光武器将改变海上战争的形态。”今年以来,由于其强大的作战费效比,激光武器正在成为各军事强国的新宠,相关研发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方兴未艾
进展迅速
2017年,全球各国不断加大激光武器研发投入和实战运用力度。美国陆军正在试验能够拦截火箭、炮弹、无人机,以及低空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的激光武器,今年9月利用30千瓦的“雅典娜”激光武器系统成功击落了无人机;美国海军已在“庞塞”号军舰上装备了激光武器,“它不只针对空中目标或水面目标,能打击各种不同的目标”,未来还计划在“阿利•伯克”Ⅲ型导弹驱逐舰上加装能够击落导弹的激光武器;美国空军计划将激光武器配备在F-35和AC-130等飞机上,目前已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合同,委托后者开发搭载在战斗机上的高能激光武器,要求最迟2021年进入实测阶段。此外,美国导弹防御局今年11月宣布,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份价值94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展可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低功率激光演示器”(Low Power Laser Demonstrator, LPLD)第一阶段研发工作。根据美国导弹防御局的规划,LPLD未来将集成到一款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之上,遂行助推段反导任务。
俄罗斯今年宣称已经列装了一种名为“死亡射线”的新型激光武器,它可以摧毁1000米以内的敌方无人机。此外,俄罗斯目前正在研发一种高精尖移动激光系统,该系统能够使数十公里以外的敌方战机、直升机以及激光GPS制导炸弹和导弹的光学阵列失效,并能够扰乱装甲车、坦克的光电系统,以及反坦克导弹的后部制导系统。由于移动激光系统的尺寸小,所以能够轻松安装在作战车辆及装甲车上。
中国在今年2月举办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展出了主要用于拦截低空无人机的低空激光防空系统“寂静狩猎者”。根据现场发放的宣传册所述,“寂静狩猎者”的标准输出功率为30千瓦。由于这是公开展示的版本,有专家估计“寂静狩猎者”实际输出功率可能更大。有专家认为:“中国激光武器发展紧跟世界潮流,技术水平直追美国、也不输俄罗斯,目前应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按照有些外媒的说法,中国发展步伐之快已经表现出了改变美国近几年在激光武器研究领域一骑绝尘的局面。然而,严格意义上说,激光武器要真正投入实战还有一些限制。”
英国今年3月首次发布了新型防空激光武器的视频,该武器能在数秒内切断飞行器。该武器主要用来对抗无人机,并且会以更有效的方式穿透飞行器及装甲车外壳,但离实战部署还有5到10年时间。在今年11月的“2017国际战斗机会议”上,欧洲空中客车防务与航天公司发布了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概念视频,未来该型飞机将成为德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未来空中作战系统”的一部分。从此次公开的视频来看,该型战斗机具备隐身和数据融合能力,可以携带高能激光武器。日本在2018年度防卫费中,列出了87亿日元(约合7900万美元)用作高功率激光系统的研究经费,激光系统主要用于拦截迫击炮弹和小型无人机等。
四大优势
三大短板
从当前的研发情况看,与传统杀伤性武器相比,激光武器这种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四大优势: 一是打击效果好。 在遂行拦截任务时,激光武器飞行速度更快、打击精度更高。美军激光武器的研究人员就表示,激光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强,系统的重量不断减轻,激光束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最为重要的是,激光束的瞄准精度越来越高。 二是使用成本低。 据美国军事专家估计,每枚动能拦截弹耗资至少100万美元,而每次激光发射仅需花费几十美元。用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发展司令部副司令罗伯特•沃尔什少将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用一枚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导弹来击落敌方一枚廉价的火箭弹。” 三是作战运用灵活。 激光武器能够对多个目标实施“不限流量”的攻击,永远都不会“弹尽粮绝”,而拦截弹只能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一)拦截,拦截完还需装载新的导弹。四是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激光武器本身对作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较小,激光也不受电磁干扰,在复杂战场的电磁环境中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不过激光武器当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作用距离有限。 随着射程增大,照射在目标上的激光束功率密度会下降,毁伤力会减弱,从而使有效杀伤距离受到限制。 二是能量转换效率较低。 高能激光武器要产生1000千瓦~2000千瓦的激光束来杀伤目标,需要大型的初级能源供应装置,武器系统体积庞大,整个武器系统至少也要分装在两三辆重型卡车底盘上,导致战场机动性、实用性差,激光武器系统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还有待于实战考验。 三是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激光武器在稠密大气层中使用时,大气会耗散激光束的能量,使之发生抖动、扩展和偏移;大雾、重霾、大雪、大雨等恶劣天气及战场烟尘、人造烟雾等对激光影响更大,激光武器不能全天候作战使用。在技术上主要靠“窗口效应”,即寻找适合远距离、低损耗传输的激光波长。
面向未来
辐射全维
从当前的情况看,激光武器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
一是研发重点向高能激光武器倾斜。 激光武器根据能量不同,可分为低能激光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低能激光武器既可以致盲或致死作战人员,也可以干扰或破坏武器系统的光学器件、电子元器件等;高能激光武器则可以直接摧毁武器系统。低能激光武器的技术门槛不高,已经在一些局部战争中得到小范围应用,主要用于照射敌方战机飞行员、武器操作手的眼睛或光学瞄准系统等。当前,激光武器研发开始向高能激光武器(又称为强激光武器或激光炮)方向发展。全球军事大国正在大力研发用于反卫星、反弹道导弹的战略激光武器,以及用于致盲、防空的战术激光武器。
二是作战任务向战略反导领域拓展。 当前全球各国研发的激光武器主要用于打击无人机、小型导弹、炮弹、火箭弹、小型攻击艇和轻型战车等,对弹道导弹打击效果有限。但从今年的发展情况看,激光武器正在向反导方向,尤其是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战略反导方向发展。根据美国导弹防御局的规划,美军未来一方面将会把激光武器的功率提升至百万千瓦甚至兆瓦级,以增强激光武器对助推段导弹的拦截能力和毁伤效果;另一方面则会对MQ-9“死神”或RO-4“全球鹰”无人机等搭载平台进行改造,提升飞行高度,增加有效载荷重量。美军计划在2020年左右开展激光反导无人机反导试验,技术成熟后列装部队。可以说,助推段反导是反导作战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相关系统建成后,将助力实现导弹飞行全时段、定向能动能相结合、高中低空全覆盖的反导能力。
三是作战平台向陆海空天全维辐射。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欧洲军事强国率先将激光武器运用到舰载平台之上。近年来,各军事强国陆军纷纷开始激光武器发展路线图,战斗机和无人机搭激光武器的相关研发工作正在展开,天基激光武器的可行性也正在验证。根据美军的模拟试验,部署在太空的激光武器仅在172秒内就摧毁了敌方发射的15枚核弹。可以预见,伴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激光武器的作战平台未来将向陆海空天全维辐射,作战使命也会向遏制和打赢核常战争方向发展。激光武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类似于“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新型常规战略武器。
作者简介
作者胡小刀(邮箱[email protected]),亚太智库研究员,在国内军事刊物上发表军事论文和译文数百篇,主要从事外军动向和反恐领域研究。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