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日报 】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11个“中国航海日”。610年前,郑和船队从南京扬帆启航。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发源地、策划地和航海宝船的主要制造地,南京至今还留有一大批与郑和相关的文化遗产。
7月10日上午,“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在南京召开,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肯尼亚、马尔代夫等当年郑和下西洋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20余位外国驻华使节代表,以及近百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共话“一带一路”,并达成了《郑和+南京共识》。代表们还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宝船厂遗址,集体拜谒位于牛首山下的郑和墓。
“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在内的中国‘一带一路’规划,不仅是中国的机会,也是各个友好国家共同的机遇。”国家发改委宋承敏司长在论坛上呼吁,前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引进外资、扩大出口”为重点,而以后的重心则是“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更平衡,进口和出口更平衡”。“这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更大,给兄弟友好国家带来的机遇也更多,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未来的潜力是很大的。”
美国华盛顿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田林芝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让任何人掉队,也不允许一家独大,其核心愿景是协调发展,合作共赢。“比如中资企业,在培训当地员工推进业务时,也要考虑到当地利益,一个有意义的项目必须同时能为双边关系服务。中资企业是中国公务外交的一个形象,在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也应肩负起政治责任。”
“早在600多年前,郑和就已经远航到肯尼亚海岸,将瓷器、黄金、丝绸等物品带到了肯尼亚,也将非洲的斑马、羚羊等带回中国。”肯尼亚驻华大使金扬久伊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之间都需要进行文化与学术方面的交流,目前,中国已经是肯尼亚最重要的发展伙伴之一,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已和肯尼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相信,肯尼亚和中国未来将会有更加深入的合作。”
论坛中,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和近百位中外专家学者还集体达成了《郑和+南京共识》:郑和作为伟大的航海家和重要的人文历史符号,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及他所开创的事业,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实现其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共励之!郑和遗迹,郑和文物,郑和史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弘扬历史文化、传承郑和精神的重要依据——让我们共护之!……
愿景展望 沿线国家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
2014年,赴马尔代夫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超过30万,约占马尔代夫游客总人数的1/3,成为当地最大的单一旅游市场来源。“搭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顺风车后,马尔代夫有望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前往。”马尔代夫驻华使节代表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景充满期待。
“郑和曾经七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广结友谊。”新加坡郑和研究会会长陈达生认为,郑和到过的地方留有很多文化遗迹,30多个“郑和城”需要国内和海外投资商共同开发成旅游点,“我构想把郑和到过的30多个国家的郑和遗迹串联起来,一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文化遗产。”
南京郑和研究会教授吴之洪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发掘利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占城的‘瓮酒溢香’、九洲山的‘惊见沉香’、龙牙犀角的‘秫酒敬老’等都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开发。”
吴之洪以九洲山为例说,九洲山即今天的森美兰群岛,当地的沉香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十分珍贵,价值超越黄金,如果今后在森美兰群岛建立一座国际沉香交易大市场,一定会给当地旅游产业带来高速发展。所以说,“海丝国家”沿线的旅游业亟待开发,未来前景广阔。
在吴之洪看来,“郑和论坛”的召开,意味着江苏文化界人士已经在积极融入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他相信,很快江苏企业界和旅游界等人士也会积极行动,而接下来南京市也有望制定研究课题,整合南京与郑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