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通过地铁灯箱海报直观了解部分社科大师的精选格言。上海市社联供图
中新网上海9月10日电 (记者 许婧)今年9月10日是中国第36个教师节。当天,由上海市社联和上海地铁共同举办的“礼赞上海社科大师”教师节特别活动启幕。
即日起至10月9日,在地铁人民广场站、上海图书馆站、交通大学站、金沙江路站、江湾体育场站、陕西南路等10个车站内的20个公益灯箱上,集中展示“上海社科大师”的人格风范和治学精神,也展现了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大师包括陈望道、吴蕴瑞、廖世承、舒新城、潘序伦、王蘧常、熊佛西、谭其骧、罗竹风、彭康、胡焕庸、贺绿汀、胡寄窗、冯契、贾植芳、陈旭麓、陈从周、张仲礼、王元化、洪文达、陆谷孙等。
上海市社联和上海地铁共同举办的“礼赞上海社科大师”教师节特别活动。上海市社联供图
大师的弟子们则有陈光磊、焦晃、葛剑雄、姜义华、熊月之、王战、伍江、童世骏、陈思和、谈敏,赵晓雷、廖昌永、吴晓明、胡晓明等等。
2018年,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名单揭晓。上海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介绍说,这68位大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上海社科界辛勤耕耘、潜心治学,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已故名家大师。
推选标准主要包括:已故著名学者,主要考虑礼赞大师活动具有荣典纪念、树碑立传的意义;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家,坚持入选者的学术贡献第一,兼及学术影响,而非行政职务;入选学者的主要或相当一部分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入选学者长期在上海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单位工作生活。
任小文表示, 上海社科大师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更有教书育人的层面,他们的学生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们隔绝外界纷扰,执着专注,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奉献毕生心血。他们的报国之志、为民之心、育才之德、创新之能,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发扬。
如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升学“进度表”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但大家可能并不熟悉,“六三三”学制居然是源于近百年前上海师范学院前院长廖世承的一场“教育实验”改革。
廖世承与师生们在一起。 资料图。上海市社联供图
1919年,心怀教育救国信念,赴美留学归来的廖世承,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附中主任。学制改革是当时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四二制”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先生,“三三制”的代表人物却是初出茅庐的廖世承。但他的主张最终被认为更贴近实际,并被批准实施,由此建立起中国现代化学制的基本框架。
廖世承一贯主张德、智、体并重,践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他的严谨治校下,东南大学附中和光华大学附中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培养了巴金、汪道涵、周有光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期间,他又进行一系列新的改革。
曾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的教育学专家张民选教授说:“廖先生的这些改革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参照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也是廖世承教育思想独具敏锐眼光的原因所在。
1938年,廖世承排除万难,在湖南创办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说:“我是教育园地上的一个垦荒者,倘使精力允许的话,或许我今生再能开垦一片园地。”廖世承先生追求真理、立志改革、勇于创造的精神和振兴中华教育的伟大实践,对于今天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又如经济学家洪文达。上世纪90年代,洪文达的学生朱民在世界银行任职,后者动念回国效力,无奈岳母和家人顾虑前程问题。正值洪文达赴美访问,便亲登学生家门,做通了其家人的工作。他对朱民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此的方兴未艾,像你这样的人,你没有选择,一定要回去,加入这个大潮,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为中国做一点事。你死而无憾。”
特别活动期间,民众可以通过地铁灯箱海报直观了解部分社科大师的精选格言,并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海上先声》大师短音频、收看大师纪念特稿,进一步了解上海社科大师的学术思想、师者风范和人格品质。地铁人民广场站大三角区域的电子屏还将播放三部大师短视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