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市場:進口大片統治時代?

APD NEWS

text

圖為兩位電影放映員正在上海襄陽公園為市民放映電影。新華社發。

2012年上半年,中國電影票房大漲41.7%,但是國產片票房收入卻出現近年來少有的負增長,進口影片佔據了約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

根據廣電總局19日發佈的數據,上半年進口電影票房為52.7億元,同比增長了90.4%,而國產電影的票房為28億元,下降4.3%。

從2002年開始,國產電影票房已經連續9年超過進口電影票房。而上半年的欠佳表現,讓許多人擔憂國產電影今年是否能夠延續這個優勢。

一直到6月底,古裝奇幻大片《畫皮II》才憑藉2.16億元的票房結束了近半年進口大片統治票房榜的局面。截至7月8日,《畫皮II》票房累計已達5.17億元人民幣。

但是,這離進口電影票房榜上位居第一的《泰坦尼克號3D》仍然相差甚遠。《泰坦尼克號3D》在中國票房高達9.34億元,排名第二、第三的《碟中諜4》和《復仇者聯盟》分別收穫了6.79億元和5.65億元。

“國內國外電影票房差距的首要原因,應該是上半年中國扎堆引進了眾多好萊塢大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分析說。

今年2月,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定。根據協議,中國每年將20部美國進口大片的限額提高到34部,新增14部電影以IMAX和3D電影為主。這意味著平均每個月將有2到3部美國大片進入中國。

僅今年上半年引進的38部海外電影中,就有14部好萊塢分賬大片進入中國影院。除了兩部電影票房沒有過億外,其餘12部大片在票房上都大獲全勝。

尹鴻告訴記者,上半年大部分進口大片都是3D電影,國產影片甚少有3D製作或製作粗糙。根據廣電總局公佈的票房排行榜,國產電影票房前十名中只有《畫皮II》是3D影片,而最賺錢的十部引進電影中有九部發行了3D版本。

對於許多中國觀眾來說,3D大片,特別是好萊塢的3D大片無疑更具吸引力。“很享受看國外3D電影時那種身臨其境的刺激體驗,就算票價貴點也能承受。就讀於上海同濟大學的傅驛朔說。

“由於國產大片起步晚,3D技術應用還不夠成熟,在帶給觀眾的視覺享受上很難與好萊塢大片抗衡。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說。他還認為,上半年國產電影產量不高,而且大部分都是小製作,商業性不夠強。

中國電影近年來一直保持著近30%的高速增長勢頭。中國大陸票房收入在2010年首度破百億後,去年更是達到131億元。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的數據,預計2012年中國的票房收入將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願意選擇在電影院觀看電影,這是中國電影票房持續增長的直接原因。張會軍說。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今年年初曾表示,2011年國產影片在前三季度落後於進口片票房的巨大壓力下,以頑強的韌性奮起直追,最終票房為70.31億元,佔全年票房總額的53.61%。

但是,在張會軍看來,“全年情況還很難說,但是下半年形勢不容樂觀。他提到,從8月底開始,引進大片包括《冰河世紀4》和《蜘蛛俠4:超凡蜘蛛俠》,預計會掀起新一輪的吸金狂潮。

他認為,電影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會讓國產影片的生存空間縮小,競爭更加激烈,但對中國整個電影業的發展也不無益處。“來勢兇猛的進口大片會讓中國的電影人清醒,去反思怎麼樣才能拍出高品質的電影來迎合觀眾並賺得高票房。

他建議電影院不要太過青睞“效益高的好萊塢大片,而應該安排更多的場次給國產小製作電影。

電影導演蔡聰表示,當前形勢下,國產電影人必須努力追趕西方的好萊塢商人們,不僅是電影技術上,還要在“講故事的功力上下功夫,因為故事是電影的靈魂。

尹鴻稱,如今的國產大片在創作上仍然在沿襲過去的套路,商業元素的拼湊屢見不鮮。中國電影的創作和製作水準還以作坊式生產為主,亟待進行專業化的轉變。

專家們也表示,當中國觀眾開始對扎堆而來的好萊塢大作產生審美疲勞後,當國產電影在市場繁榮中悄然轉型時,電影市場上的角逐最終鹿死誰手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