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的预付卡

界面新闻

text

跑路的美容院,倒闭的健身房,与退不回的预付卡,成为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不可抗力”带来的众多衍生风险中,看似微小,却事关众多个体的“老大难”问题。

这背后,是近年来,预付卡式消费的广泛使用。这一消费模式通常是“预付卡高折扣让利”,商家通过大额折扣诱使消费者存入一定额度现金,但也因缺乏监管,“跑路”风险不断引发争议,维权艰难。

究其原因,多位业内人士反馈称,单用途预付卡按规定应在银行存管20%-40%保证金,但进行资金存管主要是地方规模较大的零售企业。

但是,美容美发、健身等行业严重依赖预付卡模式,有的采取预收资金的方式运营或购买设备,这些预付卡资金进入公司甚至个人账户,并未进行资金存管。

疫情后预付卡纠纷增多

“由于疫情,我们公司合伙人撤资,股东撤资,资金链断裂,造成这家投入了很多心血和资金的场馆无法经营下去。”6月,一家位于郑州、名为原野瑜伽馆的店长在微信群里向会员发信。

该店会员唐杰(化名)说,5月中旬有人去瑜伽馆,发现下一家已来装修店铺,才知被骗,当即就打电话报警。不少会员已在12315投诉,也给当地电视台新闻栏目反映了,但至今未接到回应。

唐杰在这家店办理了1799元的年卡,用了十个月的时间。“这家店有一部分对学生做生意,就推出了这种除去寒暑假的年卡。对于我来说真的挺多钱了。还有人报的两年,还有私教的就更贵了,快3000块,就去了两月。我们群里统计的就已经十几万了。报警后,因为店方并没有明确拒绝赔偿,只是在拖延,所以警方还不能拘捕。但之后,他就又只在会员群里露面了一次,说解决完债务问题会给解决方案,但至今还没有回复。”

这不是孤例。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网站也公布了数起预付卡相关投诉。7月17日,多名消费者反映,在龙岗区卡妃汽车服务店预付式购买洗车服务,年后该商家一直关门停业,消费者多次联系商家协商退款事宜,商家承诺5月底办理退款,但多次拖延不履约,目前商家已失联。近一个月,该公司已接到消费者投诉12宗。

教育培训则是另一个“重灾区”。仅2月以来,全国就有数十家教育培训机构因关停、不返还消费者预交费被投诉,其中不乏知名机构。

例如,儿童体能培训机构“趣动旅程”3月公告正式宣布破产,其在全国直营门店49家,付费会员超10万,课时数突破100万。在线教育品牌明兮大语文、韦博英语、尚德机构、良莘教育、优胜、子曰六艺、漫涂等教育培训机构都因预交费问题被投诉。

7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提及赛优教育、中公教育、东奥会计在线、中业网校投诉量较大。该局警示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注意的四点问题之一是,避免一次性缴纳时间跨度超过三个月的培训费,避免通过微信、支付宝或其他方式向个人账户缴纳培训费,缴纳培训费应开具正规发票。

“预付卡跑路确实不少,但单用途预付卡基本都是打到个人账户,甚至扫个微信、支付宝二维码,根本没有做资金存管,规模大小没法统计。很多消费者损失几十到数百块钱,大部分人也就不了了之。”一位华南地区支付业内人士坦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在315消费保平台上,2020年因企业倒闭,预付卡无法退款的投诉有316件,包括服务业、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其中教育培训、健身、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尤为突出,从2020年初至今,教育培训类的退款投诉逾250件,占预付卡退款投诉的81%。在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搜索“预付”、“退款”,关于预付卡的退款问题投诉共1555条;另外,关于健身房的投诉共2410条,投诉原因基本为退卡退款难。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信息亦可见一斑。

其中,成都市市场监管局7月称,近期收到不少消费者投诉称,个别采取预付式经营的培训机构、健身房、美容院等商家关门跑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福建省自2019年1月至今年3月末,全省12315平台共受理涉及预付式消费领域的投诉13399件,餐饮业、理发及美容服务业、洗浴服务业、健身服务业、汽车摩托车修理与维护行业、影院观影服务、教育培训行业占投诉总量的80%以上。

陕西省12315平台今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上升了4.4%,投诉类首位是销售服务类,销售服务类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办理的预付卡因店铺关门或转让,要求退卡;二是购买的加油券、团购优惠券无法正常使用;三是办理的会员卡,商家限制或拒绝消费者使用。

实际上,早在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发布《疫情期间消费维权热点问题及相关案例》指出,受假期延长、延期复工等影响,部分经营者面临资金紧张、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疫情结束后,经营者可能通过扩大发卡范围、以较高折扣出售预付卡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资金存管、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预付卡消费表征的法律关系是消费者同经营者间缔结的,需预先支付金额,以服务为标的的消费服务合同关系。在关于预付卡的民事案件裁判书中,多将其归为合同纠纷。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朱逸聪表示,新颁布的民法典未对预付类消费模式分编典型合同,实践中出现预付式消费纠纷时,适用合同法、民法总则中对合同的一般规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民法典为促进商家诚信经营,根据消费习惯、消费规则等作出新规定,如商家告知消费者预付卡权利变更或转移第三人时,没有通知消费者或未得到消费者的明确表示,视为消费者不同意,消费者可就商家任意更改预付消费内容等行为要求违约或侵权赔偿。

他表示,预付卡上金额的所有权属于消费者,而发行者仅享有占有的权利。立法者为了在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与经营者使用预收款之间实现平衡,从行政监管角度出台了部门规章,建立了事前监管体系。“发卡企业应对预收资金进行严格管理。预收资金只能用于发卡企业主营业务,不得用于不动产、股权、证券等投资及借贷。”

问题出在哪?

尽管已建立事前监管体系,新冠肺炎疫情亦是“不可抗力”,但拉长周期看,预付卡也已是老大难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19年投诉情况分析中指出,预付式消费因市场覆盖面广、进入门槛低、从业流动性大、资金监管难,近年来连续成为投诉热点,且已从传统美容、健身个体行业向装饰装修、教育培训等单个消费金额较大领域发展。

例如,上海市单用途预付卡协会统计,上海市2019年度涉及单用途预付卡投诉4.43万件,同比增加61.53%,原因是明翼舞蹈、鱼乐贝贝、万丰文化、食之秘、鼎中鼎豆捞、好山美食自助等连锁企业关门预付卡不能兑付;厨易时代配菜、赛维洗衣等的关门跑路事件影响至今;部分商户利用预付卡金额恶意圈钱。

“要看发行预付卡的商铺是不是正规报备过单用途预付卡的公司。如果真的走正规程序,预付卡公司银行会有20%-40%保证金。但大部分没有,现在这些小商户发行的饭卡、健身卡根本管不着,怎么收保证金,这里边其实是没有什么约束的。”一位深圳地区银行支付业内人士表示。

该人士表示,公众很难确切知晓预付卡内涵,轻信充值。我国内地单用途预付卡由商务部门监管,而非金融监管机构,在中国香港等地预付卡则需报备,由金融管理局进行监管。

我国对“购物卡”等预付卡监管经历过数次变化:1995年,禁止发放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1993年,严禁领导干部收受任何形式的商业预付卡;2001年,央行再次通知,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2006年,原银监会通知,禁止银行与商业机构联合发放不记名、由商户发售并开具购物发票的联名储值卡;2010年,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行的各种预付费卡,不得开具预付款发票。

到2011年5月,央行、监察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预付卡正式得以监管。一改此前的“严堵”口径,转而从规范市场的角度出发,将预付卡正式纳入支付管理。

上述意见将预付卡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

其中,对于多用途预付卡,按规定,发卡人必须在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预付资金,设定专用存款账户,接受银行对备付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多用途预付卡常由每个城市公交地铁一卡通公司发行,会有牌照,这类预付卡既可以乘公交,又可以线下商店买东西,也可以交水电煤气费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多用途预付卡实际处于逐渐萎缩状态,因为一些多用途卡涉嫌“二清”问题,平台账户是虚拟账户,然后再清算出去。

多用途预付卡监管也在趋严。华南一位支付行业人士表示,其在对华南某地一卡通公司进行系统改造时,当地监管要求一卡通收缩战线,将多用途场景逐渐改为单场景,“坐车就是坐车,不要搞别的。”

对于单用途预付卡,《意见》只是表示“商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单用途预付卡预付资金的监管,防范资金风险”。此外,只要求购卡时执行实名制,且只对一定数额的卡执行实名制,但并没有对使用环节进行规范,且每次购买不超过10000元无需记名。

随后商务部门也要求单用途预付卡进行资金存管。2012年9月,商务部制定《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对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实行资金存管制度。其存管资金比例分别不低于上一季度预收资金余额的20%、30%、40%。企业应有专门的存管资金银行账户,当企业超额调用存管资金时,银行应拒绝并按照备案机关的要求提供发卡企业资金存缴情况。

“预付卡的资金由银行存管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我们有开展这个业务。但商户做资金存管很不积极。对银行来说,如果有合作意向,我们可以谈,可以提供包括贷款、结算便利、存款利息以及投资、投行、保险等一揽子的综合金融服务。前期我们推广会员类金融业务时,找过一些大型商业集团,但没搞定。”一位股份行托管事业部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坦言,尽管早有监管规定,但备案的企业并不多。截至今年1月,北京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企业239家。另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7年10月18日,上海市发卡企业约达10万家,但只有396家企业备案。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监管上看,商务部门不主管资金结算,即便是备案也是静态的,不能动态监测资金。

有利可图的生意与风险警示

更重要的是,预付卡的有利可图。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2018年,137家预付卡发卡机构(含123家商业类预付卡机构、14家公交类预付卡机构)合计发卡2.25亿张,同比增长19.05%;合计充值785.12亿元,同比下降12.26%;全年发生预付卡交易133.79亿笔、745.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4%、0.7%。需要指出,该统计不包括“单用途商业预付卡”。

信用卡市场资深研究人士董峥认为,预付费卡本质是无息存款,发卡公司可以此沉淀大量资金。在消费者买卡到向商户进行结算的这段时间,预付卡资金由发卡商户使用。此外,预付卡也具有残值,一张100块钱的卡一般不会100%用完,留下一点残值就变成发卡公司的收益。

国外预付卡一般由信用卡组织、商业银行发行,其商业逻辑是可满足消费者不用换汇、小额现金交易的需求。例如,沃尔玛与运通公司曾推出预付借记卡,让收入较低及缺乏银行账户服务的消费者,能以此支付日常开支及享用类似信用卡的服务。

而在我国,预付费卡则演变成企业向员工发放“福利”,送礼等人情往来的工具。上海市单用途预付卡协会称,美容美发行业经营高度依赖预付卡,销售后直接提成的模式造成了消费者要退卡必然承受高昂的损失。

一位华南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按规定,要求企业自有资金、客户资金分开两个不同的账户,但在以前粗放式管理情况下,甚至一些一卡通公司的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也会混用。实际上,美容美发等商铺倒闭带来的违约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预付卡业务问题,而是经营违规行为,因其当时收款可能是个人收款账户,或者自己公司收款账户。

一位券商消费行业分析师说,零售公司预收账款中大部分为购物卡收入,零售企业上市公司预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此前是比较高的,平均值超过10%,最高的接近40%。

截至目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统计,50家A股零售类企业中,2019年预收款470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7.9%。占比最高的天虹股份、鄂武商,去年预收款分别是48.28亿元、46.59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达48.28%、46.58%。

其中,天虹股份披露,去年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余额44.50亿元,因客户尚未消费,账龄超过1年的预付卡余额达17.67亿元。

预付卡甚至成为融资和资本运作的手段。根据媒体报道,2018年倒闭的连锁钢琴培训机构“星空琴行”,连续获得三轮融资共计1.64亿元,采用买课免费租琴、买琴免费送课、买课免费送琴的新的营销模式,2016年财报净利润亏损将近2亿,期末金额的预收账款高达近1.4亿元,几乎都来自家长们提前预付的学费和钢琴购置金。

监管部门也已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对预付卡的影响,近期,多地监管就预付卡发出风险提示。

今年4月,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针对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不同行业的特点,梳理发卡行业和企业兑付风险先导指标。

商务部要求,高度关注停止经营、消费纠纷频发、大幅折扣发卡、存管资金异常变动、停止报送业务数据、重大负面舆情等各类风险信息。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建立异常发卡企业名单制度,摸清风险底数,力争把风险控制于源头、化解在早期。

7月14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等部门,联合发布预充值预付费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该提示称,近年来,个别居民服务、燃油销售等行业企业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发售预充值、预付费卡吸引消费者预充、预付大额资金,后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约兑付,造成消费者较大经济损失。近期,个别外省企业在该省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加油站加盟,吸引消费者在网上商城或微信公众号充值,在加油站加油时使用。该行为涉嫌违反《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一旦企业主资金链断裂,消费者将血本无归。

一些地方已经在着手建立预付卡消费市场监督机制。例如去年12月,北京市市场消费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多部门,联合起草了《关于加强预付式消费市场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体育健身经营场所、交通运输新业态、旅行社和在线旅游等预付卡消费集中的领域专门制定管理细则并征求意见,提出“全面推行规范合同”和“全面引入消费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