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分钟售完1万个“鸟蛋”,菜鸟科技是如何做到的?

雷锋网

text

菜鸟科技于去年 12 月成立,今年 7 月推出了一款名叫「鸟蛋」的产品。事实上它是一款自行车的配件,大小与手表表盘相仿,只要将它安装在自行车轮的气门嘴上,就可以记录包括速度、里程、时间、海拔、坡度、天气、卡路里等信息数据。

在做「鸟蛋」这款产品之前,菜鸟科技团队最初想做的只是一款针对校园市场的折叠车,但是在去年年底他们发现「智能」的概念突然流行开来,冒出一堆创业公司喊着要做「智能」自行车。在与骑友的交流和探讨中他们发现,用户的需求可能并不是「智能」自行车。

为此菜鸟将目光转向自行车存量市场,针对已有自行车人群做自行车的周边产品。在他们看来,造车只会与传统存量市场产生冲突和竞争,而自行车配件可以与任何一个自行车厂合作,此外团队创始人于峰是做自行车配件起家,经验丰富线下渠道多。

菜鸟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宏亮将「鸟蛋」比作自行车的「手环」,他们对于这款产品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现在骑行 App 大多需要用户主动打开它,并且开启 GPS,对手机来说是一个高耗电的操作。所以如果不是目的性的骑行,用户一般不会打开 App。而「鸟蛋」可以记录并且存储数据,在需要时将采集的数据同步到手机端,这主要得益于它内置的存储芯片。

「鸟蛋」只是一个入口

「鸟蛋是一个 ID、一个数据采集的工具,选择这么一个小产品入手是为了磨练团队,因为一个硬件产品做起来不像软件产品那么简单。」菜鸟科技创始人于峰这样告诉雷锋网。表盘大小的「鸟蛋」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应该不会遇到困难,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花了他们五个月时间。

初期由于产品结构设计考虑得不够周全,导致生产的「鸟蛋」在螺丝口的位置容易开裂,产品的不良品率增高,最后采用特殊机器压铸才解决开裂的问题。其次是把「鸟蛋」安装在气门芯上,怎么把它拧正(Logo 面与车圈平行),平行的同时又要保证刚刚好能够拧紧,他们在这样一个细节的调试上便花了一个半月。

在射频方面,工程师们花了两个月时间不断调试和优化来保证产品信号的稳定性。当两辆均配有「鸟蛋」的自行车相遇时,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在应用端显示出来,创造出了另一种骑行社交形式。

在功耗方面,由于纽扣电池容量有限,他们会在产品内部元件中一个一个排查,哪个模块的功耗高就去做优化。因为有传统的码表以及 GPS 作为对比,记录圈数的算法就必须要做到丝毫不差,还要结合不同的路况作分析。尽管他们可以使用内置陀螺仪的方案来保证收集数据的精准性,但是它带来的问题是耗电量的增加,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功耗,他们采用地磁的方案来确保产品的续航时间,而其中的算法把他们折腾得够呛。

23 分钟内完成众筹目标是怎么做到的?

当然,一款产品历经千辛万苦打造出来之后,怎么迅速让人知道这款产品?上个月「鸟蛋」在京东众筹 23 分钟内完成 10000 个众筹目标。刘宏亮将这次的成功归结于前期做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他们对于社群理念的推行以及在产品营销上的努力。

与线下自行车门店合作;

借助社交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

社群之间的配合;

拍微电影引起共鸣;

他把整个社群的过程分为三块:公司的内部社群、产品社群以及平台社群。

公司员工是内部社群的核心,依靠他们来推动产品社群,由于公司内部没有销售人员,所以产品社群就是一个渠道,在这个渠道里他们最终将产品转化为销售。而平台社群就是线下的各种组织,比如参与电影《破风》在青岛的宣传活动、与罗辑思维的罗友们在线下举办活动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些推广线来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在此期间他们还推出了骑行服、T 恤衫、卡通人物,目的是为了加强与用户的连接并完成对菜鸟科技的文化传播。

社群也是一种粉丝文化

做硬件产品和社群有关系吗? 于峰表示两者相辅相成,并且社群也会是他们一直要做下去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最盈利的公司都是在售卖自己的文化。社群可以通过互动交流连接用户,然后一起来完成对产品文化的传播。如果让用户通过骑行更好地玩起来,那么他们创造传播的内容就会形成一种口碑效应。

社群文化其实更像是一种粉丝文化,无论是苹果、小米还是逻辑思维,他们都将粉丝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自己宣传的价值观来吸引一批忠实的粉丝。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产品品类都有一套不同的玩法,通过社会化媒体保持与用户之间的连接,线下活动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在互动的过程中增强用户的黏性和信任背书,最后实现销售转化。

这正是菜鸟科技想要做的,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得拿出好产品来。(易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