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火爆背後的冷思考:只有書展才買書?

text

7月15日,第26屆香港書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揭幕,不少市民來到書展看書。亞太日報記者何靖嘉攝

【亞太日報訊】第26屆香港書展7月1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開幕,共有33個國家及地區、共超過580家參展商參與,打破曆屆紀錄。有人說,我們曾認爲香港是“文化沙漠”,但當你在書展上看到讀者廢寢忘食的閱讀熱情後,也許要重新定義這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也有人說,香港書展和維園年銷市場並無區別,別看熱鬧,市民的閱讀習慣沒有提升和改變。

點燃了閱讀熱情

經過幾天的醞釀,以“從香港閱讀世界·一讀鍾情”爲主題的2015香港書展漸入佳境,客流量逐漸攀至高峰。

本屆書展,書籍種類無所不包:流行文學、兒童讀物、社會科學、金融財經、語言文學……除了誘人的折扣促銷,出版商紛紛各出奇招招徕讀者。剛參加完講座的韓女士是香港書展的常客,她說自己除了被大師的文學成就所吸引外,整潔的場館布置、人性化的入場指引和服務設施也讓她備感便利。

在這樣的氛圍裏,不少來到書展的當地人或者旅遊者都是大買特買。這不禁讓人好奇,是不是一次就買夠了一年要讀的書?

主辦方香港特區貿易發展局深谙閱讀不是一時一地之事,今年還第四次開展“文化七月·悅讀夏季”活動,促進香港全民閱讀的風氣的形成。機構在香港各地舉辦了包括作家分享會、講座、親子閱讀工作坊和寫作攝影比賽等文化活動,讓市民的閱讀熱情溢出書展之外。

香港書展至今走過了26個年頭,早已是亞洲地區頂級的文化盛事。香港雖然曾經頂著“文化沙漠”的帽子,但以她兼容古今、交彙中西的包容度,持續推動著地區經濟發展和華語文化交流事業的蓬勃。

7月15日,市民在書展上看書。亞太日報記者何靖嘉攝

大賣場沒有文化?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不少平時常逛書店的當地讀書人,對香港書展並不熱衷。看著被高昂的租金逼著空間越來越窄的書店,不少人擔心,香港書店的未來何在呢?就在這樣一個連有模有樣的書店都少有的城市,卻辦起了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書展。這不禁讓人疑惑:香港人一年只買這一次書?

2012年第23屆香港書展時,台灣作家楊照在分享會上暢談自己的香港書展經驗。他說:“我第一次來香港書展的時候,從入口處進去,一直被人潮推著走,就這樣一圈走了15分鍾,然後就從出口出去了。這樣的場面,在台北書展是不可能的。”

楊照也因此對香港實體書店的生存感到擔心:“人流這麽集中,是不是說明大家每年都集中在這一兩天買書?會不會是大家平時都不逛書店?那香港書店的生意是不是很艱難?”楊照認爲,讀者更在意的或許是被書包圍的感覺,而不是被人包圍,一個好的、可以流連的書店不是書展可以代替的。

有學者認爲,香港書展本質上不外是個吸引人流的書市,好處是人多勢衆熱熱鬧鬧,壞處是缺乏特色如過眼煙雲。盡管書展辦得如火如荼,香港舞台劇導演胡恩威卻曾憤慨地表示,香港書展和維園年銷市場並無二致,市民的閱讀習慣也沒有提升和改變,書展上最受歡迎的仍是低俗讀物。在他看來,香港書展倒成全了更多低俗出版商和低俗作者。

這種批評的視角,倒是贏得了不少知識精英的贊同。在本屆書展“年度作家”李歐梵看來,香港書展還不夠國際化。他說,書展應該有舊書、絕版珍本和小衆書籍,讓愛書的人“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