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天下 | 一秒之间定格千年:环游世界,与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相遇

亚太日报

text

蕾切尔·萨斯曼是《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的作者,一位专注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国艺术家,她曾花费十年时间去往全球各地探索最古老的生命。

她去过南美、北欧、日本、斯里兰卡甚至南极,却从没到过中国。刘夙是《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的译者,同时也是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科普作家。

近日,在本书中文版出版一年后,萨斯曼来到中国,与译者刘夙一道,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贵州的长顺县“拜访”“银杏王”,算是对“未来及走的路”的一次“弥补”。

在蕾切尔·萨斯曼与刘夙拜访“银杏王”的行程开始前后,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分别对这两位深爱植物的人进行了访谈,听他们讲述世界最古老的生命、深时间以及博物学的故事。

十年环球之旅:

不太浪漫,充满凶险

蕾切尔·萨斯曼的环球之行的缘起完全是一次意外。那时她刚刚离开库珀联合学院的艺术家住所,几乎是漫无目的地在日本旅行,正在毫无发现、越来越沮丧之时,她听取了朋友的建议,前往屋久岛探访绳文杉。

去格陵兰岛寻找古老的黄绿地图衣时,她与接应的考古学家船队失联,孤身一人在茫茫荒野之中。

无法呼叫任何人,也没有补给,不知道接应的考古队是否到来,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她来了,在孤单和恐惧之中独自徒步了8个小时,“在我的人生中,我从来没有这么孤单。

“深时间”:

在宏大的时间维度面前,人类暴露了自己的短视

在亲身路过这些古老生物时,人们可能浑然不知,但这些历经千年的古老生命却见证了“深时间”的流逝,印证了生存与死亡、生命力与灭绝的故事。

如萨斯曼所感慨,“它们生存在世界上一些最极端的环境中,忍受着冰期、地质变迁和人类在这行星上的迁徙……

失落的博物学:

以好的原创和好的翻译维护博物传统

博物学是原始形态的科学,在人类开始总结世间万物的知识并把知识进行成体系化之时,博物学就已经形成了。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研究者刘华杰所说:“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先有自己本能的博物学知识,然后再进行专门性的知识”。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