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一林”铺就致富道路

text

巍巍大别山,东西绵延数百公里,大别山脚下,联界村和中和司村是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和黄冈市红安县交界处的贫困山村,村民世代以务农为生。这片红色沃土上诞生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却养不富一方百姓,脱贫攻坚形势十分严峻。

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其结成帮扶对子,推出产业扶贫计划,两村已于2018年底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超过当地脱贫标准4000余元。

木兰滴翠,茶香四溢

走进黄陂区联界村茶园,几位茶农正娴熟地采摘着鲜嫩的茶叶。据村支书柳友松介绍,“木兰滴翠”茶以生长在木兰山区无污染的茶树鲜芽为原料,采用制茶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加工精制而成,汤清色翠、香高浓郁、回味甘甜,售价高达800元一斤,今年已带来了4万多元的纯收益。

茶叶树变成摇钱树,始自2019年。当时该校发现村委会旁有一片龙井茶园,据村里老人回忆,这些茶树是几十年前知青插队时种下的,属外来茶种,是湖北省内少有的龙井茶园,知青返城后,这片茶园就一直保存至今。

了解情况后,该校立即委托省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报告显示,茶叶无任何农药残留,茶多酚含量高达24.2%,属茶中上品。多番考量后,该校决定资助20万元购买设备,并协调地方投资30万元建设茶叶加工厂房。

↑茶叶加工设备

注册商标、设计包装、打造“圆梦”木兰滴翠品牌……用时不到半年,一座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拔地而起。

↑茶叶商标及包装

手捧清香的茶叶,柳友松书记激动地说:“建设茶厂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绿化荒山,真是一举两得。”

该校充分发挥院校人才优势,通过开展专家论证、我为扶贫献一计等活动,为每个村都量身定制了产业帮扶举措。距联界村约40公里的红安县中和司村,同属革命老区贫困山村,这里经济条件差,产业基础弱,但近两年该校的帮扶产业却取得了蓬勃发展。

绿色砖厂,生态环保

从中和司村村委会出发,顺着乡道前行几公里,一座占地面积约15亩的砖厂映入眼帘。

↑中和司村砖厂

连日来,中和司村砖厂厂长吴德文异常忙碌,砖厂自复工产以来,已经卖出了200多万块砖,他们正加班生产,减少疫情的影响。

↑砖厂生产的成砖

据吴厂长介绍,砖厂是由陆工大军械士官学校投资60万元援建而成,引进了新型免烧砖机设备,依托附近两个大型采石场,以尾矿渣为原料,主产水泥砖和地面砖,满负荷运转日产量为7-8万块成砖。砖厂建成后,产品主要销至红安县工业园及村子周边地区。

↑卡车正在运输砖块

脸上淌着汗水,心中却全是喜悦,简单寒暄之后,吴厂长迅速投入了生产一线,忙碌的身影消失在砖堆之中。

“之前从没想过在村里就能上班”,吴文志是砖厂里的新员工,原本他一直在外打工挣钱,但是今年湖北遭遇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外出通道受阻,谋生之路也就此中断,就在他为生计发愁的时候,村里的砖厂复工了,他就和肖小明一起投身砖厂,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村支书吴红明告诉记者,以前采石场附近空气较差,卡车一过尘土飞扬,砖厂建成后,变废为宝,吃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是“绿色”砖。

据悉,砖厂回报快、利润稳定,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45万元,砖厂的收支公开透明,收益则用于村集体建设。

矿泉水厂,水质优良

思路一通天地宽,在中和司村的致富路上,“绿水”也有用武之地。

“三姑是个龙泉井,饮了此水少害病,代代都是健康人。”杂草掩映的道路旁,一块立于1955年的泉水纪念碑格外醒目,外涌而出的泉水还在附近形成了很大一个池塘,水量充沛。经专家检测,这是岩石裂隙水,洁净度高,无杂质,非常适合饮用。

↑“三姑井”纪念碑

“什么,水还能卖钱?”听闻该校决定在此修建一个矿泉水厂时,村支书吴红明甚为惊讶。

“只要军校有需要,我们就全力配合”,得知军校要来建水厂,村民都很支持,贫困户吴南生、吴胜全还主动把泉水附近的土地拿出来作为厂址,最终村委会商定以租用形式使用土地,定期支付租金,吴胜全的脸上乐开了花。

建设过程中,证件成了拦路虎。食品饮料行业门槛高,一般村办企业很难达到,该校顶着疫情压力,多次前往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并援助40万资金,引进生产线,最终顺利将证件办齐。

↑矿泉水厂厂房

目前,矿泉水厂主体建设已经基本完工,预计每月可以生产1万桶水。该校正带领着一群零基础的农民筹资建厂,干劲十足。

经济林木,春华秋实

绿水青山总是形影不离,在泉水的不远处,一片果林郁郁葱葱。

2019年3月,该校在开国上将周纯全故居的后山种了1300颗改良的蜜桃树和甜柿树,当时那里植被稀少,一片荒芜。

↑列队前往山上

据村民回忆,一些区域山高坡陡,不便种植,官兵们克服不利条件,肩挑背扛,将树苗搬进种植区,整垄挖坑、引水浇灌、挥锹培土……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荒山上的迷彩服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官兵种植树苗

“听说解放军来为咱种果树了”,村民们了解情况后,纷纷前来为满身泥土的官兵们“点赞”。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当时武汉的疫情尚未消散,市内还在实行交通管制,但听闻部分树苗枯亡后,该校克服重重困难,带土起苗,将去年培育的果树第一时间送到了中和司村,真正做到了防疫扶贫不断档。

↑郁郁葱葱的经济林

再次踏上这片林地,满山翠绿,生机盎然。路边一颗小桃树已经结出三四个果子,待经济林完全成型后,便会有“春华秋实”之景——春天桃花盛开,可以赏花;秋天柿子成熟,可以摘果。

↑桃树开始结果

“一直以来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支撑,留不住人,我就是个‘光杆司令’,干着急!”吴红明书记感慨道,军校利用“绿水青山”为贫困村民创造“金山银山”,为村里脱贫致富找到了突破口。

“土里刨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走上致富路,必须依靠产业扶持,这是防返贫、谋长远的重要举措”,该校领导说道。

昔日荒山野岭,今朝致富大道,贫困已成过去式,帮扶仍是进行时。该校援建乡村产业,开展深度扶贫,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远处,机器的运转响声、茶农的嘹亮歌声在大别山老区交织萦绕,描绘了一幅新时代解放军与老区人民携手攻坚克难、脱贫致富的动人画面。(曹洪玺、刘军、姚远、孟凡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