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何家寨的吊脚楼和山歌表演舞台。 黄麓茜 摄
中新网重庆1月20日电 题:十三座古寨十三种风情 土家“活化石”带火好日子
作者 罗永皓
距离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地震遗址——小南海10余公里处,一条名为板夹溪的清澈溪流在山间蜿蜒流淌。土家人沿溪流两岸逐水而居,百年来延续土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十三个古朴的土家山寨。
土家吊脚楼和田园农耕,土家山歌和西兰卡普……记者探访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的土家十三寨时,正值冬季晴朗的午后。土家特色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峡谷之间。溪流之畔,十三座古寨如同土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般,演绎着13种土家风情,寨寨各不同。一条沿溪而建、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将其一一串联。
图为十三寨女儿谷——走马坝子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村寨。黔江区委统战部 供图
在新建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家祥眼中,这里曾有过另一番景象。他告诉记者,2015年以前新建村交通闭塞、饮水不便,当地村民前往县城,需要先坐船再走路翻越八面山,有的村民住房是用板夹溪里的石头和泥沙砌成。
杨家祥记得第一次走访建卡贫困户庞异家时,阴暗湿滑的房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三提醒下,我还是在屋内摔了一跤。”
“当时家里就两头老母猪,种的田地也只够自家用。”从双宝村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嫁入新建村的向家碧,因家里生活困难于2004年远走山西打工。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新建村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46户C、D级危房被改造,景区境内6.3公里公路得到全面硬化。新建停车场、休闲广场10000余平方米,旅游厕所5座,乡村旅游自行车道10公里,范公祠、双生泉、山歌发源地等旅游景点。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该村因地制宜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扶贫模式,全面保护性修缮了十三个土家古村寨。并围绕“一寨一品”特色,深度挖掘十三寨吊脚楼民居、古村落、土家民俗等文化,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策划民族节庆活动、包装文旅产品。
2017年8月,土家十三寨成功申创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中国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乡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重庆首个土家体育体验场”等称号,并建成全国首个土家族民俗生态博物馆——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
图为十三寨村民沿袭着先人古老的习俗,在村中的场坝翩翩起舞场景。黔江区委统战部 供图
如今,十三寨的板夹溪老街,西兰卡普、绣花鞋垫、民族服装等土家手工商品琳琅满目,被打造成为“土家特色休闲商业区”;大湾寨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农产品种类丰富,是“土家农耕文化展示区”;何家寨成为“山歌发源地”;女儿寨被定位为“土家传统饮食文化展示体验区”……
小南海镇党委书记庞国军告诉记者,为实现“户户搞旅游、家家有产业、人人有就业”,当地成立了山歌传承队、土家婚俗文化队、民俗文化队3支文化演出队伍,打造成十三寨乡村旅游的文化品牌。
此外,该村鼓励壮大特色农家乐达到65家780个床位,并助力其提档升级为特色民宿,受益群众达70%,带动当地农户户均增收超5000元(人民币)。据小南海镇镇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新建村已于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经动态调整,该村现有建卡贫困人口65户217人,已全部脱贫。
记者随杨家祥再次走访庞异家里看到其房屋已变成崭新的木楼。庞异的妻子告诉记者,现在房子修好了,路也修好了,自己闲时还会参加村上组织的摆手舞演出队外出参加表演,赚到的演出费可以补贴家用。
随着家乡旅游的发展,向家碧家中的老人将儿媳从山西叫回,在女儿寨开起了农家乐。从4张餐桌、年收入不到3万元(人民币),慢慢发展到10张餐桌外加5个标间。生意最好的时候,年收入超过40万元(人民币)。而今,已成为新建村致富带头人的向家碧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