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时分,你刚要入睡,机动车轰鸣,“炸街党”出没……对很多居民来说,“炸街党”深夜制造的轰鸣声,堪称梦魇式的存在。
8月底,新京报记者深夜探访街道发现,“炸街”的车辆多在10点后出现。轰踩油门让驾驶者体验不一样的乐趣的同时,却给居民带来诸多烦恼,临街的居民不敢开窗,过路的行人和车辆只能避让。
日前,北京警方展开一系列打击“炸街”行为的行动,在重点路段对非法改装的车辆进行扣留,对部分驾驶非法改装车辆的驾驶员予以行政拘留。此外,警方“顺藤摸瓜”追溯到部分非法改装车辆的企业,对其进行处罚并要求限期整改。
从通俗的定义来看,“炸街”是指跑车猛轰油门或者急加速的时候,发动机、排气筒都会发出巨大声响,驾驶人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旁观者的注意。相对来说,这是一种很小众的行为,但其危害性已然“出圈”,指向大众与社会。
北京此次开展对“炸街”行为的专项治理,是“向不文明说不”。事实上,“炸街”及其所衍生的一系列危害行为,已不只是突破文明边界,更是踩踏了法律。
最突出的一点是,“炸街”车辆一般是在深夜出没,往往带来严重的噪音扰民,而这种行为实际已经构成违法。像前几天,大兴警方就对一辆制造“炸街”效果的车辆驾驶人,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处以行政拘留5日处罚。
此外,“炸街”车辆中,不少都伴随着非法改装行为。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拼装机动车或者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可以说,一些“炸街”车辆在深夜“狂飙”,是驾驶人在追求“刺激”,实际上也是在高调展示违法行为。
因此,这次北京对“炸街”行为的打击,并不止于对车辆和驾驶人的查处,而进一步深入到对非法改装车辆企业的处罚和规范。这一点无疑是有的放矢。某种程度上,“炸街”行为背后连着的是相关利益链条,要彻底规范就必须斩断整个利益链。
有一点不容小觑:“炸街”车辆多对应着追逐竞驶、严重超速、闯红灯、伪造牌照等一系列违法行为,这不仅挑战交通秩序,也威胁公共安全。
从公开报道来看,各地由飙车、“炸街”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不管是摩托车还是小汽车,都时有发生。这不仅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也衍生出新的公共安全隐患。
“炸街”,或许代表着部分年轻人对“速度与激情”的追逐,甚至成为“酷”、“拉风”的代名词。但电影中的情节不能照搬到现实中。在一个法治社会,年轻人的激情也不应该通过这种极具负外部性的违法行为来释放。如此危险做法,置他人权益和公共安全于不顾,其实一点都不“拉风”,更不应该被纵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炸街”行为的有恃无恐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能因为披上了某种想象中的“快感”、“个性”的外衣,就可以豁免法律与公共规则的约束。汽车越来越普及,社会对汽车文明的认知也越来越进步,依法依规打击“炸街”,已有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共识和法治基础。
在此背景下,打击“炸街”行为,不仅应该有全链条的专项治理行动,也该形成常态化的治理刚性,真正让“炸街”现象早日“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