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品牌“走出去”:中國製造業的新征程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張鐘凱 鄭瑋娜 劉鄧)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日前發佈《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5》。報告指出,中國資本凈輸出有望成為新常態,中國製造業海外投資增長迅速,但中國企業在促進品牌“走出去”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調查顯示,提升品牌成為與“進入國際市場”並列的企業“走出去”的兩大動因之一。然而,大多數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推動品牌國際化的過程中,實際效果極為有限,多數企業仍處於價值鏈低端,產品附加值很低。在部分國家,中國製造品牌甚至成為低質產品的代名詞。

“目前還存在不少製造業產品都是通過貿易公司出口,沒有配套維修服務,導致國外的客戶就像買了一次性筷子一樣,用完了、用壞了就扔了,導致中國製造的形象受損。”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時表示。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中國對製造業的對外投資保持強勢增長。中國企業流向製造業的投資99.4億美元,同比增長82.8%,其中流向裝備製造業44.87億美元,同比增長120.7%。

隨著中國製造業“走出去”體量不斷增長,如何打造國際化的製造業品牌成為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會長崔明謨認為,中國製造業“走出去”需要穩紮穩打,一步一步來,從產品“走出去”開始,加大對外投資量的積累;同時以此為基礎,加強對外投資的質的提高,也就是品牌“走出去”的力度。

崔明謨認為,當前中國大力推進的國際產能合作有助於中國製造業品牌“走出去”,“因為我們向外推介的都是我們的優質產能,而不是落後產能的轉移,而優質產能本身就是很好的品牌平臺”。

實際上,中國製造業在探索品牌“走出去”方面已經小有成效,中國的高鐵已經成為國際產能合作的代表和中國製造的新名片。

據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沈家駿介紹,合併後的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年銷售額位居世界首位,是後四名銷售額的總和,體量上是“巨無霸”,技術上也是世界領先,“世界上大的企業要買機車車輛產品,如果他不來中車來詢價比較,那他會被認為是很不專業的企業家”。

在沈家駿看來,製造業是個比較特殊的行業,不同於快消等行業,從產品“走出去”、企業“走出去”到品牌“走出去”是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不能刻意為了打造品牌而打造品牌,空談無效,要靠實幹,“關鍵是產品要做的紮實,技術和產品過硬是根本”。

除此之外,沈家駿建議,製造業企業“走出去”儘量避免單打獨鬥,通過合併重組等方式“抱團出海”對於打造品牌更有效力。

原中國駐法大使、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吳建民建議,中國製造業品牌如果想“走出去”,應當首先在品牌定位和理念上進行調整,不能總是以“民族品牌”自居,而應該有面向全球的視野,打造“世界品牌”,戰略上要倡導“全球化”,戰術上要做好“本土化”。

唐修國表示,三一重工一直踐行品質改變世界的企業價值觀,依靠絕對優勢產品、無與倫比的服務和獨特的運營模式確保自己不僅能在國內立足,也能在國外成功。

“在產品‘走出去’之前,我們的服務、配件等需要提前到位,確保每一個產品在全球任何一個客戶那裏使用都能得到長效回報,這才能打造可持續性的國際化品牌。”唐修國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