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苏联芭蕾舞演员在中国的一场演出,连房顶上都爬满了人。这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家喻户晓的经典选段。
裕容龄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就有中国人学过西方舞蹈。裕容龄,幼年在法国生活,是近现代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中国人。但学成回国后,裕容龄成为宫廷舞蹈家,老百姓是看不到的。
直到她的出现,为中国舞蹈开了一扇新窗——戴爱莲。她生在国外,是英国皇家舞蹈学院毕业的第一位华人舞者。
回到中国,她四处义演募捐,支持抗战。不过她很快发现,英国人看惯了的芭蕾,中国人还不大习惯,她在台上一踢腿,台下观众就哄笑。
戴爱莲
那中国人跳什麽舞,中国观众爱看什麽舞?1945年,戴爱莲在重庆观看了延安剧团表演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观众反映非常热烈。
她第一次看这种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兴奋极了,深受启发。
她很快动身,深入四川康定藏区采风,才发现,原来民间有这麽多美好、充满生命力的舞蹈!
1946年,采风归来的她在重庆举办了一场“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少数民族歌舞一时风靡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民间舞蹈进入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期 。
《荷花舞》
《荷花舞》,取材于陕北民间舞“荷花灯”。双人舞《飞天》,取材于敦煌壁画,吸取了戏曲中的“长绸舞”,表现了翱翔天宇的意境。
50年代起,中国创办了北京舞蹈学校,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培养本土芭蕾舞人才。
1958年,第一部中国版《天鹅湖》上演,票价一块二,相当于普通家庭一个星期的菜钱。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彻夜排队买票。
第一部中国版《天鹅湖》
几年后,周恩来总理观看北京舞蹈学校排演的《巴黎圣母院》后说:“你们也不能老跳王子公主,能不能搞一点大众化的内容呀?”两个月后,《红色娘子军》开始排演。
用来自西方的芭蕾,讲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这样的“混搭”引起了巨大轰动。
《红色娘子军》
此后推出的《白毛女》《沂蒙颂》《草原儿女》,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从熟悉的本土题材中,人们慢慢看懂了西式的表达。
学校的集体舞,大众化的交谊舞,动作多元、“丰俭由人”的街舞,成群结队的广场舞……你跳过哪一种?
成群结队的广场舞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舞蹈。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跳舞追求美好、表达自我,他们的热情和投入,并不比专业演员少一分。
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艺术的极致之美与生活的希望之美,都是舞蹈的真谛。
本视频内容由新华网亚太有限公司制作并授权《亚太日报》发布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