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9年,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一袭白衣,半匣诗稿,就去向当时的名人顾况要求“行卷”。顾况接过诗稿,看了一眼白居易,以为他也是个“底层人民”,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不易。”
白居易一阵脸红,觉得来错了地方。等到顾况翻开诗稿的第一页时,没想到第一首就把他给亮瞎了。这首诗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首:
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顾况感叹说:“道得个语,居即易也。”于是大力为白居易举荐。不过,白居易虽然因此出了名,但要长安居,却着实不易。
白居易是属于那种学霸级的人物,读书很刻苦,考运也很好。那年他29岁,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是“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不久后又参加吏部的授官考试,又是一击而中,并获得了前途无量的秘书省校书郎之职。一切都好像是充满了希望的样子。
虽然,“芸阁官微不救贫”,工资低,没关系,先租房住着。白居易的第一套房是租住在已故宰相关播的一处亭园里的,只有“茅屋四五间”,条件简陋,但白居易挺高兴。
不过很快,他就感受到了来自帝都四面八方的压力,不光是政治斗争中的沉沉浮浮,其中最绝望的,还是经济收入和长安房价之间的巨大鸿沟。
当时的长安,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况且经历过六朝烟华,长安、洛阳两京更是聚集了各个地方的士族,史称:“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鼎盛时,单长安城就达到了百万人口以上,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毕竟古代没有摩天大楼)。
人口众多,结构还偏中高端。像白居易这样,虽也算是书香门第,但父母婚姻关系有问题(据陈寅恪考证,其父母是舅甥关系,是不符合当时礼法的),姓氏又自带胡人血统(白为胡姓),在为官的道路上,还要受到部分人的轻视,要在长安立足就更难了。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营营各何求,无非名与利。而我常晏起,虚住长安城。——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
这首诗里,虽说是闲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他满满的焦虑。
从第一次考中进士(800年),到出任中书舍人(821年),熬过二十余年租房和住郊区的日子,白居易终于在京城买下了一套房。
这套房子位于他曾经租住过的新昌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地方偏、面积小、户型差。
冷巷闭门无客到,暖帘移榻向阳眠。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白居易《题新居寄元八》
实际上,白居易这套房位于闹市区(西市东南),占地10亩,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但如果考虑到白居易的年龄(50岁)和职位,以及古代的房屋结构,这套房确实也算不上是什么豪宅了。
更悲催的是,好不容易刚买下套房可以安居了,白居易又被逼出了京城。
长庆二年七月(822年),白居易因上书论河北兵事不被采纳,再加上朋党倾轧,被外放杭州去担任刺史。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逢考必过,官场虽有沉浮,但总体上还是上升显达的。就是这样的士族精英,要在京城买房,也要穷耗经年,长达二十载,才能买下自己的一套房子。可见帝都买房难,古今皆同。
(来源:八卦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