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红柿越来越难吃?背后隐藏着危险和机遇

亚太日报

text

西红柿炒蛋作为中华经典名菜长盛不衰,可见西红柿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可为何现在的西红柿越来越难吃,缺少西红柿特有的口感和本真的香味呢?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刚从超市买回来的西红柿放在桌子上,不小心碰到地上,却毫发无损。

甚至有时候将西红柿抛起来,掉在地上滚来滚去停下,最后仍然完好!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时回忆起以前的西红柿,那是在自家院子里栽种的:皮薄、汁浓,味好,都能当水果吃。

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现在的西红柿到底怎么了?

1 这样的西红柿,是我们自己选的!

西红柿最早起源于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带,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至今还有大量的野生品种分布。

早在15世纪末,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西红柿。

18世纪初,西红柿传入欧洲,西班牙殖民美洲大陆时,开始作为食物从墨西哥传遍全球。

西红柿基因可以控制西红柿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现在我们在农贸市集上看到多种多样的西红柿,但是,实际上,这还只是西红柿基因组中很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所种植的西红柿品种西红柿基因池的5%都不到。

由于人们很在乎“颜值”,喜好又大又美的西红柿,消费者的喜爱,自然就成为生产者跟进的方向。

于是,农业育种家在品种选择上便向这方面努力,在纷繁多样的西红柿品种中,将小而丑的品种逐渐淘汰掉,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食用的这样又大又好看的西红柿。

然而,这样的选育并不会让西红柿变得味道更好,甚至可能还与美味相互矛盾。

比如说,有一个名叫SlGLK2的基因,现在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的常见西红柿品种都携带它的突变体。这个基因原本的作用是在发育的果实中促进叶绿体的生产和分配,而突变使基因失活。这个突变使西红柿果实的颜色变得非常均匀,因此它被选育者看中了。

但同时,这对糖分和香气物质的生产却是不利的。

需要明确的是,现代西红柿品种所缺少的这些风味并不是在一次选育中突然丢失的,而是逐渐累积的结果。

相比左侧, 选育者更青睐右边这样颜色十分均匀的果实,但这却对风味不利。(图片来源:果壳网)

2 我们只能吃“硬西红柿”?

除了“颜值”,让我们选择“硬西红柿”的更重要因素是规模化农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为提高效益,就必须提高产量,所以必须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而且,现在大规模密植的西红柿,从苗开始就注入调节剂(激素)促进生长,后期再催熟,大大缩短了植物整个的生长期和果实成熟期。然而,化肥、农药和激素的使用会大大冲淡西红柿原有的风味。

此外,西红柿长途运输与保鲜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适当提前采收西红柿,而且要想方设法让西红柿的表皮长得再厚一些、再硬一些,果实里面的汁液少一些。

如果不选择表皮比较厚的品种,在运输中就容易破损;如果不早点儿采摘,在运输中也就很容易腐烂。

由此看来,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食物体系。

其实,自现代农业加速工业化以来,伴随而来的规模化弊病也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产品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特点,已经被改造得像工业产品那样,失去了灵性。

除了西红柿,好多规模化种植的农产品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

3 “可怕”的工业化农业

工业化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当属美国。

曾几何时,美国的农业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他们以只占国家2%的农业人口养活了全美国人,而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美国农业最大的特征就是大区域布局、大农场经营、大规模机械化、大规模化学品投入、大空间运输。

在美国西红柿的主要产地佛罗里达州,西红柿还在育种时就选择硬果品种,西红柿还很青涩时就开始采摘,这样能够减少采收次数,降低劳动力成本。

更可怕的是,为降低成本,美国的农业生产还大量使用了来自拉丁美洲的廉价劳动力,他们不像中国的农民一样拥有自己的土地,只是作为农业工厂里工人的一部分,不但要承受艰辛,而且还要饱受化学投入品的污染。

也就是说,采用欧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西红柿不仅品质不高,还显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有社会问题。

今天的国人普遍向往美好的生活,显然不是有得吃就能满足了,还是想吃得更好一些。

这就天然形成了一个机遇:谁能破解工业化农业的弊病、在品质上实现新的提升,谁将赢得农业的未来。

如果能实现本地化供应,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完全可以种那些好吃的老品种,也可以在成熟度达到九成以上再采摘,然后就近送到城里的消费者手中。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要实现农产品完全的信息对称和产销对接,目前还非常困难——即使种出了这样好吃的西红柿,城里的菜贩子也很难接受,因为一旦当天卖不掉,就只能倒掉。

显然,问题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仅仅批评和抱怨是没用的。

校正工业化农业弊端需要新的智慧,使其逐渐符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逻辑,才能持续下去。

4 想吃原汁原味的西红柿得这样做

幸好,互联网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在四川省,有一个叫王燕的姑娘,坚持种好吃的老品种,然后在本地寻找销售渠道,运用互联网把自己种植的西红柿及时销售给附近的消费者,以及长期有固定需求的餐馆、酒店。皆大欢喜。

这也在启示我们:只要信息对称了,完全可以实现蔬菜的本地化供应,而不再需要长途奔袭,现有的层级批发及销售体系也完全可以去掉中间化。

这也将是一场互联网和科技带来的农业供应体系的革命。

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信开始。

今天,他们之间还着难以捅破的信任藩篱。其具体表现是,城市人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着难以名状的不信任,不管是绿色认证还是有机认证,甚至是国外的认证,他们可能在心底里依然都觉得不可靠,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而不是物理层面上的不信任,需要从心理上建立一种可以信任的机制。

要建立这种互信,必须从宣传真实的农产品开始。

在这一方面,成立于1977年的日本大地协会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通过宣传,让城里的消费者认识到了真实的农产品生产。以往的宣传一般会让消费者误以为农产品可以长得很大、很美、很整齐一致,但在现实中是很难办到的,现实中的蔬果有的可能被日光晒伤,有的可能被冰雹打伤,还有的可能被虫叮咬后畸形。蔬果有大也有小,颜值有高有低,这就是真实的农产品。

当然,日本大地协会主要依靠口口相传,非常辛苦。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建立城乡之间的互信,已经显得触手可及了。

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还有他们的孩子知道了真实的农村、真实的农业和真实的农产品是什么样子。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允许农业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接受其不完美。

5 农业生产方式悄然发生改变

在此基础上,许多新兴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包括最初的电商销售,后来又演化为众筹、预售、领养等模式,让农业的生产方式悄然演变。

最近,社群电商又风风火火的兴起了。

社群电商相比依托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电商又进了一步。一般是以居民小区为单位,由小区内一个孩子的全职妈妈或者其他有闲暇时间的人,专门负责联系小区内需要健康食物的家庭,然后再与农村可以生产这些食物的农民对接。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实时、便捷、可追溯,大大增强了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度,加上快捷的支付、便捷的物流和日益完善的冷链配套,让一切井井有条。

这时候,城市人想吃早先那种有味儿的老品种西红柿就不再困难了——可以直接向农民下单,然后通过电商体系运送过来,中间还可以通过手机观察生产的过程,有什么问题可以实时与农民进行沟通。

不用经过那么多环节,也不无需复杂的仓储运输加工,直接可以送到城里消费者的手中。

利用这种模式,除了西红柿,我们还可以吃上不用增白剂和其他添加剂的馒头以及各种原汁原味的农产品。

当然,任何新的生产方式总是离不开生产组织的创新。在大多数农户依然从事小生产的前提下,要让城市和农村逐一对接起来,依然有较大难度,还需要生产组织的创新。

但是,只要开始了这样一种可喜的探索,用科技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就逐渐成为可能。

(来源: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