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年再退出1000家制造企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加速期

界面新闻

text

作者 宋兴国、李秋珊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目标的开局之年,未来三年内,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推进?近期三地频繁发声。

7月23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通州区要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推动交通、公共服务、产业等向北三县地区延伸布局。另据北京日报30日消息,北京市近日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下称“三年计划”),从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等多个方面,做出工作部署。

而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袁桐利则在近日出席活动时表示,河北要加快“三区一基地”建设,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扎实做好冬奥会筹办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深入开展与京津新一轮务实合作,主动支持服务北京天津,协同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及有关合作平台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

其中,产业、交通和公共服务领域,成为协同工作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指出,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有包括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内基础条件的支撑。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应该先生活后生产,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就需要提供区域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交通通勤条件。

产业转移已经形成规模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疏解非首都功能相关工作,仍然是此次“三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计划”提出,将坚持疏控并举,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将加快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步伐,到2020年,再退出1000家左右一般制造业企业,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疏解非首都功能一直是北京方面的工作重点。7月28日,在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张工介绍,截至上半年,北京全市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到1.95万件,累计疏解退出一般性制造企业2200多家,疏解提升市场1090家,物流中心115个。

从上半年来看,北京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903件,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473家,疏解提升市场112家、物流中心15个,建设和规范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742个。

而与大规模疏解所相伴的,则是如何通过区域协作,促进产业有序承接转移的问题。

此次“三年计划”也提出,北京将通过加强与津冀地区的对接协作,促进区域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如加快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首钢京唐二期、金隅曹妃甸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实现竣工投产;完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共建共管机制,加速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集聚;加快推进京津合作示范区、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

李国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企业架构、类型的不同,关停退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关停、转移、重组都有可能。对于鼓励转移的企业而言,转移到周边和沿海,如唐山、昌州等地的可能性较大。

但总体而言,产业转移已经形成规模。

据北京日报报道,2015年至2017年,北京对津冀的投资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5600亿元。

公布数据显示,作为京津两地政府首个合作共建的示范园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从2016年11月揭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568家。其所在的天津市滨海新区,4年来累计引进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2900余个,协议投资额逾3500亿元。

河北方面,截至今年7月,河北省已累计签约引进北京商户39326户。仅2017年,河北就从京津引进项目3615个、资金3961亿元。

但问题依旧存在。在上述京津冀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跨省级行政区中各行为主体的区域利益目标不够一致。

从产业协作的角度,武维华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项目财税利益分配机制,推进跨区域项目合作共建;通过完善园区合作共建财税利益分配机制,支持各方共建,促进地区间加强合作,推进产业转移;通过建立“飞地经济”财税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飞地经济”有序发展,缓解落后地区发展瓶颈制约;通过建立企业迁建财税利益分配机制,理顺迁入地、迁出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优化产业布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蒋三庚则表示,由于对就业、税收、环境等影响不同,地方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转入和转出的态度也不一样。两地或者三地的相关部门,应该讨论出一个机制,尤其是在税收层面,不同的企业,随着转移时间的推移,可以设置不同的税收分配比例。

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

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外,交通、公共服务领域,同样是此次“三年计划”关注的重点领域。

“三年计划”明确,到2020年,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络化的交通格局。

此前,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表示,对于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而言,存在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两大短板。其中,公共服务的短板的解决要依托于交通设施的解决,因此,交通工程建设,尤其是构建京津冀交通路网的交通一体化项目推动,尤为具有基础性和紧迫性。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的批复,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将形成“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的交通体系,和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1小时内通勤圈。

据了解,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间已有11条高速“断头路”、“瓶颈路”被打通,里程共约1100公里。

6月,北京曾发布了重点工程清单,其中共安排17项交通一体化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41亿元,其中建安投资309亿元。

具体来看,北京将推进京张铁路(北京段)、京雄城际铁路(北京段)、京唐城际铁路(北京段)等6项铁路项目建设。实现兴延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通州—大兴段)全线贯通,加速延崇高速、新机场北线高速等4项高速项目建设,北京新机场也将在年底实现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而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刘道刚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4年中,京津冀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未来将着力构建首都机场、新机场、河北正定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世界级航空产业群和以天津港为中心,河北的相关港口为两翼世界级海港群。

此外,“三年计划”还提出,要着力补齐短板,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未来三年基本完成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