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财经观察 | “无现金社会”的便利与疑问

亚太日报

text

最近几年出门,最大的一个变化可能是,需要携带的现金越来越少,甚至只要有手机在手,信用卡也变得不需要了。

随着手机支付的大规模普及,越来越多的商家已经不需要现金支付就可以达成交易。此前出行服务可能是最后需要现金的一个环节,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出租车上,都不会安装POS机,于是现金就成为很多商旅人士不得不的选择。但是随着打车软件的出现和网约车的兴起,现金再也不是必需了。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到的现金,仅指现钞,包括纸质钞票和硬币。而在货币银行学的领域,现金更多指的是M0,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包括现钞、借记银行卡(活期存款)、第三方支付方式中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各种现金方式。而第三方支付公司提倡的无现金城市和银行卡组织的长期以来的目标“替代现金”,更多针对的是流通中的纸币、硬币。

由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51.11亿笔,金额3687.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64%和6.91%。但是移动支付业务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2%和45.59%。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从这个数据可见,中国的移动支付和支付机构发生增长率,远高于其他非现金支付业务。

从这个报告也可以看到,即使是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此前也把流通中的纸币、硬币交易称为现金,而把支付机构的电子支付方式称为非现金方式。因此,根据约定俗成的说法,本文也称之为无现金支付。

无现金支付环节越来越多

以我们所熟悉的网约车为例,用移动支付取代传统的现金交易,至少有三个好处。

首先,降低了安全风险。媒体时不时会报道出租车司机被劫案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出租车内携带现金——尽管数量不大,但是对于有些亡命之徒来说,1000元现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在岁末年终之时时常会有此种现象发生。当现金减少之后,与之相关的暴力犯罪就会减少。

其次,非现金交易减少了交易成本。在现金交易时代,出租车司机时不时要到银行存取款,这要耗费不少时间成本;同时现金交易还面临着收受假钞带来的经济损失。现在网约车司机就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最后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环节是卫生。因为纸币在流通过程中接触人员众多,层次复杂,已成为致病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人将现金交易与握手、呼吸以及在公交车或者地铁紧握扶手的四种接触传染性病菌的方式。早年香港城市大学一项针对亚洲7个国家钞票卫生的实验中发现,每张人民币平均含菌量17.8万个,5角、1元、1角面额的纸币,每张附带的菌数更高达1800万个。而电子支付手段则根本避免了这种细菌传染。

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现金交易的减少还有助于减少发行纸币的成本。在任何国家,发行货币的成本都不低,对很多小面值的硬币来说更是如此,甚至其发行成本要高于币值。戴维?沃尔曼在《无现金时代的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到美国发行1美分硬币的成本:“制造1美分硬币的成本曾一度飙升至1.8美分,5美分硬币的成本甚至飙升至9美分。之后,1美分的制造成本下降了,但5美分的制造成本仍维持在6美分以上。”也正是如此,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曾在2007年发布了一篇名为《1分钱(或5分钱)真的值得吗》的报告,建议过会或者财政部寻找一些更为便宜的原料来制造硬币,或者是终止1分钱硬币的发行。

无现金社会的生活

今天,从城镇到乡村,中国的很多居民已经过上了“无现金社会”的生活。7月19日的《彭博商业周刊》有一篇专栏写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最近笔者去过一趟深圳,在地铁里遇到了一名卖艺人,面前摆着两个打赏纸盒。一个装着硬币和纸币,另一个贴着二维码——以便路人通过智能手机打赏。”而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村头,出售石头馃的小商贩,也一样接受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

在此之前的4月份,有媒体报道了杭州发生一起抢劫案,抢劫犯连抢3家便利店但是却只抢到1800元现金。现金的大幅度减少,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在无现金支付领域的快速发展。

个人和商家之所以喜欢抛弃现金交易而青睐于无现金支付,显然不是因为无现金支付可以节约纸币的发行和运营成本。最大的可能是,无现金交易给他们的生活和经营带来了某种便利,就像有朋友说的:一个手机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要携带钱包?因为无现金支付有着比现金支付更好的优势。以移动支付为例,所有的交易都在手机或者第三方交易平台上留有记录,使得所有交易可追溯,比现金交易更能保护使用者的权益。当然,对于商家而言,无现金交易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现金的减少降低了他们管理现金的成本,而对很多中小商家来说,还降低了企业员工职权职务侵占的风险。

同时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信用卡和票据等来实现无现金支付所不同的是,中国无现金支付的最后一棒是由两家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方支付完成,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公司旗下的微信支付。

为什么不是信用卡主导中国的无现金社会?业界分析主要是信用卡的普及率仍不高,未能担当此项重任。尽管到2015年末中国已经有2亿信用卡持卡人,而且现在信用卡的使用场景比以往已经丰富了许多。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2067.20万户,联网POS机具2453.50万台,较上年末分别增加397.20万户、171.40万台。但是还是有很多中小商家由于成本等原因无法配备POS机具,而移动支付的门槛则低得多,只要每个商家拥有一个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收付款。也正是如此,我们就会发现,最终让无现金社会得以实现的居然是第三方支付机构。

当然,说无现金社会只是由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来提供,那一定不公平。因为在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出现之前,相关部门和机构已经为移动支付构建了一个较好的技术环境:数量庞大的银行卡,高速便捷的移动网络,这些都是移动支付能够成功的关键。第三方支付之所以能够在移动支付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借助了移动互联网的东风,把握住了用户的痛点——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手机支付不仅让支付变得便利,更为重要的是支付还赋予了商家其他功能,我将其称之为移动支付的赋能。

以支付宝为例。当你在某个商家用支付宝支付后,支付宝的客户端就会跳出相应商家的信息,如果消费者关注该商家的生活号,那么就会成为商家的一名会员,可以不时接收到相关的促销信息。换句话说,商家使用支付宝并不只是在使用一种支付手段,而是通过这种支付手段构建起了商家和用户之间的联系,而这种功能是传统的信用卡支付、现金支付所无法具备的。支付宝成为了沟通用户和商家的桥梁,与此前互联网公司力推的“O2O战略”(也就是线上线下结合战略)不谋而合:通过移动支付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相互引流”“线上线下资金联动”和“线上线下物流互补”,将线上既有的电商、支付、后台数据、社交平台和地图引流等一系列业务与线下紧密结合起来。

当然,中国之所以会在移动支付上领先与欧美等国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发优势。第三方支付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兴起,原因就是中国的银行卡太不发达,再加上社会信用度低,因此附带了担保功能的支付宝迅速获得了用户的青睐。而在美国,由于整个社会有着完善的信用体系,再加上支付手段多样化,因此中国的第三方支付远超过美国。

无现金社会的挑战

移动支付如此方便,以至于现在很多商家现在只提供第三方支付,而不接受现金或者信用卡刷卡,甚至指定只接受某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务。这就带来对所谓无现金社会的诸多疑问。

第一个问题是,拒收现金的行为违不违法?

尽管目前很少有不收现金的商业机构,但是基于减少管理成本的因素考虑,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跟进。此前有媒体报道盒马鲜生会员店就是只接受支付宝而不能使用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而引发非议,甚至不少人称之为违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了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并强调“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但人民币是否指的就是人民币纸币硬币呢?目前法律对此没有明确定义,但将拒收现钞等同于拒收人民币的思路,恐怕值得商榷。因为盒马鲜生会员店只是用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但货币还是以人民币来计价,而不是其他外币。换言之,现金只是一种结算手段而已,支付宝等其他方式也是。如果把只用支付宝而拒收现钞视为违法,那么很多商家只收现钞而拒绝银行卡和支票等是不是也是违反《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毕竟支票和信用卡也是以人民币来结算。

如果将这种逻辑再往前一步,结论可能更为荒谬:现在的网络购物可能都“违反“了法律规定。因为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网站已经不支持现金支付这一选项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金的适用范围会越来越少,以网约车为例,目前中国市场上所有的网约车都不支持现金支付,而是强制要求消费者绑定银行卡、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

由此可见,将不接收现钞等同于拒绝接收人民币的做法,恐怕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可以想象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从现钞的保管成本、找零的麻烦程度等角度出发,不愿意接受现钞支付,这恐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监管当局应当呼吁商家为用户提供更多种的支付方式,建设更加富有包容性的支付体系,包括为那些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仍保留用现钞结帐的可能。

无现金社会的第二个挑战在于,政府该如何权衡便利和隐私?

现金交易之所以受很多人青睐,就在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之后双方都无法掌握对方的信息。众所周知,毒品等黑社会非法交易只接受实物现金,而数字货币比特币在黑市交易中流行一时,也是比特币号称高度隐蔽性,无法追根溯源。格斯特在《迈向野兽的标记》一书中指出,“现金交易是匿名的、难以追踪的,如果没有现金,每一笔交易都将被记录在案,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毫无隐私可言”,也正是如此,有人认为“没有现金就没有隐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现金和自由是同义词。

无现金交易的最大好处是所有的交易都可追溯,通过用户点评可以激励商家提高服务品质;而商家的评价信息可以供其他用户借鉴,理论上这会最大可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如果用户的个人信息得不到保护,在某种情况下就会便于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很多时候商家不仅知道用户的电话、还有住址等信息。此前已经有媒体报道了有用户因为给商家差评而遭致商家的报复,包括但不限于收到恶意骚扰电话、上门恐吓等。

如何防范此种现象?通过法律手段严惩报复是事后所要做的,事先要做的就是让包括电商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机构尽可能地不收集与交易无关的信息。正如从7月份开始实施的《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以第三方支付为主导的无现金交易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消费者和商家无间联系的闭环。如何让这种闭环更加便利我们的生活却又不至于让商家过多地知悉身份信息,这可能是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便利于消费者的无现金社会也可能成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温床。

迈向无现金社会的第三个疑问是,商家指定只接受某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务,是否涉及不公平竞争?

显然,商家这样做,是因为得到了某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某种程度的补贴,这涉及了某种程度的不公平竞争,否则,商家应对第三方支付的无差别对待。也即,提供同类支付服务时,也应该是公平与包容的。比如刷银行卡,只要有银联标志就都可以用,不会区分是某家银行卡能刷,某家不能刷。对于互联网支付,未来是否应该商家提供的扫二维码支付的服务,是否也应该包括所有或主要第三方支付机构,才能体现公平竞争?包括如果银行和银联也推出了二维码扫码服务,商家也应该提供给用户自由选择的权力。

近日正在大力推广“无现金城市”的蚂蚁金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7月27日,蚂蚁金服的CEO井贤栋给所有合作商户发出了一封信,表示无论使用现金,还是银行卡或电子钱包的消费者,都应被提供他们最需要的服务,支付宝提倡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每个人在支付选择上的平等。这样的内容,看起来体现了支付巨头和监管当局沟通后的效果。

无现金社会给人带来了各种便利,但如何创建更加富有包容性的支付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恐怕是从业者和监管当局,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