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大宗商品騙貸案給中國銀行業和港口業帶來雙重警示

text

新華社上海7月20日電(記者何欣榮

王淑娟

韓瑩)今年6月初發生在中國青島港的一起大宗商品騙貸案,目前正在持續發酵中,給中國的銀行業和港口業帶來雙重警示。

這起騙貸案的主角是一家名為德誠礦業的貿易公司。它的騙貸“把戲”聽起來並不複雜:利用同一批氧化鋁和銅產品,分別開具不同的倉單質押給銀行並獲得貸款。據稱有10多家銀行捲入當地的商品貿易融資業務,目前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

騙貸案受害方之一的渣打銀行在發給記者的聲明中表示,已經就騙貸事件對德誠礦業負責人陳基鴻展開法律訴訟。根據粗略估計,渣打在青島有關大宗商品的信貸敞口約為2.5億美元,涉及不同種類的授信和不同的地點。

“我們正在了解事件的進展並保護自身的利益,但不會停止在中國的大宗商品融資業務。”渣打銀行表示。

青島港騙貸事件之所以廣受關注,是因為業界人士相信,利用大宗商品貿易騙貸的絕不止銅這一個品種,也絕不止青島這一個港口。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大宗商品融資在中國一度非常盛行,以至於很多商品進口後不是用來生產加工,而是用來向銀行融資,由此導致所謂的“融資銅”、“融資礦”和“融資豆”現象。

騙貸案的出現顯示了這個領域積累的信貸風險。中國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近期指出,青島港騙貸案的癥結在於,銀行輕信倉單這些擔保品,而忽視了對企業信用的盡職調查。

“銀行的本質是經營信用,首先應盡職調查到位,再輔以合理的擔保方式,才能確保貸款安全。”中國倉儲協會金融倉儲分會常務副會長童天水認為。

騙貸事件也給中國的港口企業造成負面影響。“雖然青島港自身和騙貸案沒什么關聯、業務也運轉正常,但聲譽畢竟受了損失。”一位知情人士說。據了解,騙貸案中的重復質押現象是港口方面發現並報案的。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騙貸案的爆發,對港口企業也意味著不小的機遇。

大宗商品貿易需要銀行的支持,即使是捲入騙貸案的渣打銀行,也表示對“大宗商品客戶的承諾保持不變”。但這種融資需求如果不得到規範,就會誘發金融風險。

在風險控制方面,港口企業處在最前端。青島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總經理助理劉岩告訴記者,現代化的港口除了貨物裝卸外,還提供物流、交易乃至金融方面的服務。“比如,通過交易中心,港口能夠識別真實貿易行為,幫助銀行控制風險。已經質押給銀行的商品,在接到港口的指令之前,也不會被移走進行重復質押。”

一些港口已經進行了大膽嘗試。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去年年底公告,擬出資46億元入股上海銀行。這被市場解讀為雙方探索在貿易融資業務方面展開闔作。

短期而言,青島港騙貸案會給中國的大宗商品貿易帶來一定衝擊。但隨著金融機構尋求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資產,港口企業也加速拓展自己的服務範圍,這起事件最終會促進大宗商品貿易的健康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