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首都內羅比郊區的街邊,豎立著一塊寫著“北京路”的指示牌。沿著它所指的方向,可以看到遠處的一片由中國投資者開發的鋼筋混凝土新住宅—“長城公寓”,它們看起來就和在中國城市里隨處可見的建筑物一模一樣。
北京路,肯尼亞內羅比。
位于內羅比的“長城公寓”一期。
長城公寓內的中國制造開關。
據新媒體網站“Fastcoexist”報道,中國的開發商近年來一直都致力于在非洲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高速公路、發展輕軌交通,建造住宅公寓。“GoWestProject”智庫近日發布了非洲七個城市的一系列照片,意在展現中國在非洲建立起來的“迷你版中國”和他們留下的“中國痕跡”。
尼日利亞拉各斯市內,由中國投資建造的輕軌軌道。
一名運動員坐在由中國贈送給坦桑尼亞的足球館前。
“我們知道中國的城市模式,也知道中國正在努力想要把這種模式傳遞到世界其他國家,”智庫的城市戰略專家米希爾·霍爾索夫(MichielHulshof)表示,“從這點上說,非洲的表現很引人注目。”
貼在盧旺達街頭的華為廣告。
在尼日利亞拉各斯附近,中國開發商們建起了一個“特別經濟區”,旨在利用優惠的政策吸引外來投資。30年前,深圳就是依靠中國的“經濟特區”政策一躍由一個2萬人的小鎮變成了今日擁有15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
“現在深圳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這種特別經濟區也在非洲得到實驗。”霍爾索夫稱。
位于埃塞俄比亞的“東方工業園”。
在一次倫敦的招商會上,中國開發商們告訴投資者,雖然拉各斯是個危險而又混亂的城市,腐敗橫行,但他們卻決定在這里干出一番截然不同的事業。在這片被圈起來的“特別經濟區”里,將會有自己的機場,自己的港口,自己的電網,甚至是自己的警察隊伍。
而在埃塞俄比亞首都的亞德斯亞貝巴附近,也同樣有一個“特別經濟區”,一家中國鞋廠成功進駐了這里。鞋廠使用中國機器,由中國經理領導,聘用非洲當地的工人。
一名埃塞俄比亞當地的工人正在中國鞋廠里工作,他的月收入為250元人民幣。
鞋廠的管理人員均為中國人。
這樣的中國痕跡不僅僅停留在基礎設施上。
在許多非洲城市里,如今你隨處可以買到《中國日報》,接收到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
肯尼亞的孔子學院。
還有一些城市還擁有漢語學校,非洲學生更能獲得很多帶獎學金去中國留學的機會。此外,在商店里,人們還可以輕易買到中國產品,甚至是在世界其他地區無法買到的中國手機。
在盧旺達市場上出售的中國Tecno牌手機,售價11美元,可用于拍照、照明、上網和收聽廣播,還可以放置2張SIM卡。
報道稱,雖然這里的發展非常的迅速,但仍然跟不上中國國內大城市的發展腳步。
9年前,中國計劃在非洲建立50個“特別經濟區”,目前只建立了6個。在融入當地不同的文化,適應不同的政府管理方面,中國開發商們正在面臨著一些困難。
“從中國人的觀點來看,非洲最大的危險就是腐敗,制度問題也是中國在這里將會面臨的難題,這使得中國企業歷來采用的從上到下的管理方法非常難以實行。”霍爾索夫稱,“如果人們擁有這塊土地,你不能把他們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