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競爭性選舉絕非民主唯一標準

中通社

text

【亞太日報訊】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19日在香港表示,如果把競爭性選舉視為民主的主要成分,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准,這個判斷肯定是有失誤的。當競爭變成政治化而人民又缺乏共同信念和國家觀念,競爭性選舉就很可能變成部族、種族、教派或民族之間的矛盾,或是貧富的對立,進而演變成陣形衝突,甚至國家分裂。

董建華當日出席由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今日中國:政制與現代社會發展論壇”並發表演講。他說,一個國家選用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承,並根據當時的經濟社會水準,以及國家人民的需要而決定的。

新中國建國時,國家已積弱二百年,百廢待興,同時面對龐大人口,耕地和資源不足等嚴峻問題。如何能快速建設成為現代化國家,改善人民生活,是新政府最大的挑戰。在這關鍵時刻,國家實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造了一個適合國家發展的治理模式,這是合乎國情,合乎現階段社會人民需要,體現國家需要穩定團結的治理體制。

這個治理模式已成功為中國創造了今天的富強地位。中國在幾十年裏取得了許多國家要上百年才能取得的建設成就。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曾經歷了挫折,犯了錯誤,但是我們有能力認識到錯誤,迅速調整政策,使國家回到正確的道路。

董建華認為,衡量一個治理制度的好與壞,應該取決於它對國家和人民所產生的良性效果,而最根本的需要就是讓人民得到安穩富足的生活。他舉例指,中國和印度是實施不同治理制度的國家,印度採用西方式議會民主,兩國同樣於上世紀80年代中起步發展,然而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今天中國的人均GDP是印度的5倍。

另外,在2010年底,北非地區出現以爭取“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社會運動,結果在很多國家引發連串內戰、恐怖活動、移民危機等大規模的暴力和動盪,結果並非是理想中的美好。

董建華表示,中國近年在高速發展經濟之同時,也能一直維持社會穩定,並同時推進民主進程,這樣的成就,無論以那一種標準衡量,都是難能可貴的。在民主進程方面,國家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功建立“選舉民主”,通過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建立“協商民主”。

他認為,經過不斷的完善,現在的“人大”和“政協”,已經成為越來越具有代表性的機構,讓人民的聲音充分得到聽取,使民主和法治進一步增強,政府工作更為公開透明,接受更嚴格的制衡。今天的中國正在不斷努力改善政府體系,建設民主。中國需要走自己的路,需要有自己創造的民主制度,才能夠適當配合中國的文化、歷史,以及當前的發展階段的需要,而在這個進程中,中國也將繼續吸取外國的優良經驗。

(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