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海外看战“疫”:德国学者观察疫情的五个“关键词”
中新社柏林2月12日电 (记者 彭大伟)中国仍在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欧洲专家如何看待中国截至目前对疫情的应对?外界是否对中国太过“苛刻”?德国中国问题专家米歇尔·博喜文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用五个关键词来形容他的观察:“同情、尊重、愤怒、震惊、羞愧”。
** 同情和尊重:“中国应对全力以赴、高度负责”**
米歇尔·博喜文(Dr. Michael Borchmann)是德国黑森州国际事务司前司长,长期研究中国问题和撰写关于中国的评论文章,并曾多次到访中国。
自中国出现疫情以来,米歇尔·博喜文持续关注疫情发展和中国各级政府的应对举措。“即使远在欧洲,我们每天也读到大量关于当前疫情以及中国普通人生活状况的新闻。”
米歇尔·博喜文强调,在铺天盖地的疫情报道中,最令人关注的无疑是中国为避免疫情更大范围扩散而对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采取了大大超出常态的限制措施,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然而,我们听到的却是这些城市里一个个普通人以极大的自律去承受了诸多不便。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同情。”米歇尔·博喜文说,不妨设想如果未来别的某种病毒在德国首先暴发疫情,“我们能够像中国人那样不怨天尤人、充分自律地去携手应对,还是会陷入混乱之中呢?”
谈及中国政府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博喜文认为应当给予“极大的尊重”,因为中国官方在应对疫情所带来的问题时展现了坚定和能力。他亦指出,无须讳言,在抗击疫情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憾,“但我们不应忘记,又有哪个国家在面临全新的威胁时能够立即准备好万全之策呢?”
米歇尔·博喜文指出,中方所采取的举措,最终被证明是有望阻断疫情更大范围扩散、维护中国全国和全球范围公众安全的重要抉择。他亦注意到,目前中国单日新增病例已连续数日回落,而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真正富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反对这样的措施的。”
总体而言,米歇尔·博喜文评价中国官方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是“全力以赴和高度负责任的”,“我不认为多数国家的政府在面对如此规模的一场未知疫情时能够如此有效地加以应对。”
江苏医护人员出征武汉。泱波 摄
** 愤怒、震惊和羞愧:“我为歧视和偏见感到羞愧”**
谈及疫情出现后,个别国家、政客和媒体的表现,米歇尔·博喜文直言,他感到“愤怒”。
米歇尔·博喜文表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某些国家不顾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执意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管制发表的批评“完全在理”。事实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已多次强调,防范疫情是必要的,但无需过度反应,世卫组织不建议各国采取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呼吁各国应基于证据、采取令人信服的措施。
“震惊”则是米歇尔·博喜文看到一些西方媒体利用疫情制造的耸动性标题后的第一反应。他指出,德国《明镜》的“新冠病毒:中国制造”封面尤其恶劣,因为这样将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和一个国家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做法“低劣程度前所未有”。“从未有人将埃博拉病毒称为‘刚果病毒’,更不会把寨卡病毒称为‘巴西病毒’,抑或是将疯牛病称作‘欧洲病毒’。”
而对于近来在一些国家出现的针对中国人和整体亚裔的种族主义歧视抬头现象,米歇尔·博喜文直言自己替那些充满歧视和偏见的人感到“羞愧”。他表示,已经有科隆的亚洲超市店主在采访中讲述了带有偏见的报道对自己正常经营造成的影响,甚至还有报道称法兰克福有“见到亚洲面孔绕道走”的现象出现,“这已经近乎仇外了。”
** “中国经济具备足够韧性”**
在采访的最后,米歇尔·博喜文表示,自己并非医学专家,故而难以对疫情后续发展作出具体预判,但是从全球其它地区应对过往历次疫情的经验来看,通过各方努力,人类最终是能够战胜病毒肆虐的,“具体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对抗疫情的成败关键无疑系于中国正在采取的巨大努力。”
“同时,我相信中国经济在其结构上已经具备了足够韧性,使它能够像‘机体健康的人偶患微恙’那样,很快地痊愈。”米歇尔·博喜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