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储殷
当地时间6月3日晚,英国首都伦敦至少发生3起安全事件,造成多人死伤,其中两起已被定性“恐怖袭击”。时隔两个多月,被称为“反恐”模范城的伦敦再次“染血”,而不到两周前,曼彻斯特发生爆炸,22人殒命。
频繁恐怖袭击再次表明,恐怖主义已如“精神瘟疫”肆意感染,诱发一次又一次“独狼式”袭击,西方国家的“精英反恐”模式已难以控制疫情蔓延。
移动互联时代,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极端思想传播打了催化剂。即便是一个总体健康、良性运转的社会,恐怖分子也能够将极端思想全面撒网,只要有人心存不满,只要这个人接触到极端信息,就可能与极端组织产生“共情”,心中愤懑就可能催生出仇恨,一个普通市民下一秒就可以变身恐怖分子。
反恐因此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派出一直反恐部队,出动战斗机,击毙一个本·拉登,多炸死几个恐怖分子,恐怖主义就少一些。只要有动荡、有不满、有仇恨,恐怖主义就有滋生的土壤。
恐怖分子最需要的不再是能策划“9·11”的“武林高手”,只要不择手段地制造“恐怖”,能用电饭煲制炸弹的伙夫,会开车踩油门撞死人的司机,持刀上街乱砍的疯子,都是他们的“潜在战士”。而袭击事件一旦发生,互联网的传播效率又能将“恐怖”进一步放大。
“9·11”事件
接连发生的恐怖袭击证明,即便像英国这样拥有世界顶级情报机构如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的国家,面对一个“良民”下一秒就可能变“恐怖分子”的情形,也无力确保完全。
伦敦最近发生的这次恐怖袭击距离英国议会选举只有5天,舆论转化需要时间,但目前选情承压的特雷莎·梅将承受更大压力。但面对持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现任伦敦市长萨迪克·汗难辞其咎。虽然他第一时间发声,表示英国不会向恐怖主义低头,“那些想破坏我们生活方式和离间我们的人绝不会得逞”。但拥有穆斯林身份的他,面对一次次血淋淋的袭击,很有可能承受更多的负面压力,需要给出能让公众更加满意的交代。
现任伦敦市长萨迪克·汗
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柏林、英国伦敦,面对持续、高密度、不停歇的袭击事件,这些几度繁华的欧洲名城笼罩着血色恐怖。普通大众的耐心有限,有可能进一步诉诸右翼极端主张,欧洲政治大幅度右转概率增大,出现更广泛、更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尽管历史上那种大规模种族清洗应该不会发生,但是更明显的种族歧视、种族割裂甚至是压制,就难以避免。
面对当前局面,如何应对新的形式,改善、改组安保机制,探索新形势下的安全体系,这对全世界都是一个考验。相比之下,无所不能的詹姆斯·邦德也许并不如中国“群防群治”办法下的“朝阳群众”更能有效“反恐”。
虽然保障个人自由、平等权利不受“侵犯”,在许多西方国家是不容质疑的政治正确。但如今,互联网下无安全,极端思想一再通过社交媒体招兵买马,西方社会应该反思,政府进一步强化互联网领域的管理,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审查和监控,不应该被扣上践踏“人权”的大帽子,反而是积极承担保障社会安全的责任,发挥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举。
而互联网企业囿于保障“网络空间言论自由”窠臼,放任不良信息恶性传播,其实并不负责任。
作者简介:
作者储殷,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海外利益保护、国际关系研究。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资深新闻从业人员和国际问题专家,长期从事国际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