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領導人一次溫情的“家鄉外交”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 新華社記者梁娟 馮國 鄭凱倫)2014年9月17日下午,習近平主席抵達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市,向莫迪總理髮出邀請“下次訪問中國時到西安去看看”。5月14日上午,印度總理莫迪應邀抵達陜西西安,從這裡開始了他訪華的第一站。中印兩國高層這次帶有濃濃故鄉深情的互訪,是一次令人難忘的“家鄉外交”,拉近了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距離。

相約西安 互訪故鄉

2014年9月17日下午2時50分許,習近平主席攜夫人彭麗媛抵達艾哈邁達巴德市,開啟了他任國家主席後的首次訪印旅程,首站到了印度總理莫迪的故鄉--古吉拉特邦。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曾到古吉拉特邦取經,然後把佛經帶回中國,在陜西西安傳經。在那裏,習近平主席邀約:下次訪問中國時到他的家鄉西安去看看。

2015年5月14日上午,莫迪飛抵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履約任總理以來首次訪華,首站選擇了陜西省西安市。參訪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這裡曾接待過近200位國家元首和政要的參觀訪問。

印度留學生古尼什在西安外國語大學讀中文,他對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互訪家鄉讚不絕口:“我覺得兩國領導人具有良好的私人關係非常好,在未來也應該繼續發展這種關係。作為鄰居,中印間的正式關係很重要,但領導人間的私人關係也很重要。”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的根,是最讓人想念的地方。習近平主席與莫迪總理相約西安,互訪故鄉,共同促成一次完美的“家鄉”外交。濃濃的故鄉深情,拉近了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人民間的距離。

古都見證 文明互鑒

莫迪訪華首選地定在中國西北的西安,而不是北上廣等沿海發達城市,除了“履約”回訪習近平主席的家鄉外,還因為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經,然後把佛經帶回中國,在陜西西安傳經的那段歷史。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說,在印度最知名的中國人可能就是唐玄奘法師。1400多年前,他西行數萬公里,到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的佛教中心古印度的那爛陀寺研習佛學,還著書記載當時印度的歷史文明。在印度許多歷史遺失後,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成為印度學者必查的史書,也是世界知識界認識、發掘古印度歷史的“枕邊書”。一定程度上“唐僧”堪稱中國在印度的“司馬遷”。

習近平陪莫迪參觀的大雁塔,就是玄奘親自督造的,旨在保護“西行印度”帶回的520夾、657部梵本佛經。大雁塔倣照西域的建築形式,在大雁塔陳列著的兩粒佛舍利是印度加爾各答玄奘寺住持、印籍華人高僧悟謙法師贈送的。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西安大慈恩寺方丈釋增勤說,1998年6月10日,悟謙法師來寺巡禮,並登大雁塔,1999年正式將舍利供奉於大雁塔內。塔北新建的玄奘三藏院,供奉有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銅質坐像,殿內壁面佈滿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生平事跡巨幅壁畫,為銅刻、木雕和石雕,是當前規模最大的玄奘紀念館。

正是通過玄奘法師等人在國際化帝都長安(今西安)的翻譯事業,佛教文化進一步傳播到了亞洲乃至世界。如今的西安,仍有許多寺廟、古跡和文物,見證了中印兩個文明古國數千年來的文明互鑒之美。

莫迪參觀的大興善寺,距今1700餘年,是西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唐時代,長安佛教盛行,多位由印度來長安傳教及留學的僧侶,曾在寺內翻譯佛經和傳授密宗。

大興善寺方丈寬旭法師說,唐朝開元年間時,並稱“開元三大士”的印度高僧不空、善無畏和金剛智曾在此翻譯佛典,依《大日經》《金剛頂經》研習、修持形成密宗。其中又以師從前兩人的不空譯出佛典最多,在翻譯佛經上與鳩摩羅什和玄奘齊名。不空後來成為唐玄宗、肅宗和代宗的三朝帝師,大興善寺也成為當時三大譯經場之一,見證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史。

玄奘法師圓寂後,靈骨舍利就安葬在了現在西安市長安區的興教寺,興教寺是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園測和窺基的遺骨安葬地。現興教寺的藏經樓,珍藏有大藏經等數千冊經書及用巴利文寫的《貝葉經》殘片。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興教寺內的興教寺塔和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一起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處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與其它世界文化遺產一樣,代表著人類文明互鑒的最高水準。

深化交流 增進了解

莫迪總理訪華首站選擇習近平主席家鄉陜西西安,這個消息對外公佈以後,就勾起許多在西安的印度人對家鄉的回憶,也吸引了很多印度人到西安這個歷史悠久的古都旅遊。

度南方港口城市金奈市的普雷姆·庫馬爾·托馬斯醫生一家三口,在中國旅遊的12天行程裏,就安排了3天在西安。5月11日下午捷足先登大雁塔的普雷姆·庫馬爾·托馬斯對記者說:“我很喜歡中國,已經在中國工作生活了很多年。兩個國家的領導人互相到對方的家鄉訪問,他們之間的個人友誼和兩個國家的合作交流,一定能給我們兩個國家的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

事實上,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後,在海上絲路重要國家印度,許多人看到了在中國發展的商機。

在西安大唐西市風情街,有家名叫紅堡的印度餐廳。33歲的印度人卡特是總經理,他說:“2013年我們從網際網路得知這裡在建絲綢之路風情街,就投資開了這家餐廳。現在,紅堡餐廳發展壯大,在成都的連鎖店這個月就開張,深圳的連鎖店正在裝修。將來我們還要招聘更多印度人到餐廳工作。”

卡特說:“我相信這次莫迪總理來西安,一定會讓更多的西安人乃至其他地方的中國人關注印度,我們在中國的生意也會越做越好。”

印度駐華大使康特在莫迪訪華前對媒體表示,中印要擴大經貿和投資合作,努力使一些印度有優勢的產業進入中國,例如IT等。而在陜西,擁有科技資源優勢的西安高新區也有個西安軟件園,軟件產業在中國名列前茅,還因此被印媒稱為中國的“班加羅爾”。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盧山冰說:“據我所知,中印兩個國家高層的互訪,已經帶動了西安和印度IT行業的合作。在莫迪總理來西安之前,西安不少軟件產業相關人士都到印度去考察學習,尋找互利共贏的合作。他們要學習打造一個中國的軟件城,中印兩國在這一領域將有許多合作的機會。”

中國人尤其西安人也一直在研究關注印度文化交流。十分喜歡佛教藝術的西北大學宗教藝術研究所所長岳鈺,走過90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地,十餘次到印度去研習宗教藝術和印度文化。

“韶華易逝,而文化永恒。我想,不管是中印高層還是普通人民,都希望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永遠做好鄰居,好夥伴,讓國家發展,民眾受益。現在,中印高層實現了互訪家鄉,充滿了濃濃的鄉情;未來,兩國人民也會像領導人一樣,以坦誠和友誼共同譜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岳鈺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