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利息不等于實際利息
【亞太日報訊】事實上,大多數在國內銀行貸過款的人會知道,實際的銀行貸款利息決不是銀行貸款合同上寫的那個數字。對此,《南方日報》2011年8月3日有一篇專題報道:
在目前信貸額度相當緊張的情況下,貸款利率水漲船高是眾所周知的。可是,在貸款利率上漲之外,記者調查發現最近銀行還在巧立“賬戶管理費”、“服務費”“融資顧問費”和“信貸安排費”等各種收費名目,變相再度提高貸款成本。在新的銀行收費服務管理條例遲遲沒有出臺的時候,這種變相收費尚無法規指引,但不可否認的是,利率疊加費用后,貸款成本已直逼高利貸水平,銀行收費再度引發了很多貸款人的質疑。
昨日,微博上一則消息使銀行貸款中的中間業務變相收費浮出了水面。“我去平安銀行辦理小額無擔保無抵押貸款,3年期12萬。我看到銀行廣告審核快、利率低才去辦的。但銀行告知除了收7.6%的利息,還要每月收0.69%資產管理費,加起來年利率要15%以上了。”某媒體人士在網上的爆料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針對這個情況,記者昨日以貸款者身份到平安銀行咨詢,記者從工作人員拿出的書面說明中看到,銀行明確列出了管理費和利率兩欄,根據貸款金額的不同和貸款人的職業情況每月收取0.49%至0.89%不等的管理費。平安銀行專門做小額貸款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小額個人貸款一類是無抵押無擔保小額貸款,基本條件是月收入6000元以上,最高可貸月收入的14倍。如果貸款人是屬于公務員、壟斷性國企、公益性事業單位、金融業上市公司員工,則屬于優良職業客戶,一類貸款客戶的年息按照銀行一年基準利率上調20%,即7.98%,再加上每個月的管理費率0.49%,一年下來利率為10.13%。如果不是優良職業客戶,則利率相應提高,一年利率在14%左右。
而對于私營企業主的自雇人士,年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再上調50%,即9.84%,賬戶管理費率為0.89%,并且僅限于一年期貸款。同樣以10萬元為例,月還本付息為3219元,賬戶管理費為890元。記者算了一筆賬,9.84%的年化利率再加上每月0.89%的管理費,折合年成本將超過20%,而按照目前央行規定的三年期貸款利率6.65%計算,年化利率若超過26.56%即屬高利貸,目前這個成本已經接近高利貸水平
[以上摘自南方日報,2011年8月3日]
上述貸款利率的實際案例反映了一個商業銀行的普遍做法,巧立各種名目,如“賬戶管理費”、“項目服務費”、“咨詢費”等等,變相大幅提高官定利率。其實,在銀行信貸實踐中,官定利率從來就不是一種實際的法律行為約束,更像是一種道德約束象征。由于資金需求方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他們總能答應并主動配合商業銀行完成合乎銀監會要求的貸款利率協定。
南方日報記者調查的情況應該不是個案,而是現實生活中比較普遍的金融現象,尤其對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來說,銀行貸款的實際利息和名義利息有很大不同,這是鐵定的事實。從最近五年的實際信貸行情看,一般而言,中小民企的實際銀行貸款利率很少低于12%。農業銀行總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在2011年的一篇調查報告中認為,中小企業實際貸款利率一般在15%左右,何志成說,“今年銀行發放的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平均在15%左右,遠遠高于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很多都在20%以上。而黑市融資利率已經升至50%甚至更高。我在調查中發現,一些活躍于正統商業銀行和黑市之間的小型民間擔保公司(實際是面向私人和中小企業的短期貸款機構),僅靠辦理“過橋貸款”和高利貸融資擔保業務,今年的利潤可以上億。”
到這里,就引出一個問題:分析銀行存貸利差不能建立在名義的官定的貸款利率上,而應當分析信貸市場上存在的實際的貸款利率,只有對實際貸款利率水平有一個基本認識后,才有可能判斷銀行真實的利差水平。
因人而異的實際貸款利率
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貸款對象分為兩大類:一是對公貸款,即以組織機構為對象,包括國有企業、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學校和政府等;另一類是對個人,即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包括一般公民和個體經營戶。銀行貸款的種類基本上分為固定資產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兩大類,貸款按照風險程度分為信用貸款、擔保貸款和票據貼現貸款幾大類。具體每個項目的貸款利率根據具體貸款對象的經濟實力、貸款用途和貸款的信用擔保情況決定。
因此,實際的貸款利率是因人而異的。目前,從總體上說,銀行公司機構信貸的主體對象無非是三類,一類是政府項目、二類是國企和較大的私企、三類是中小民企。也可以籠統地說,我國銀行信貸市場大體上存在著三個層級。按貸款利率水平高低排次,政府項目貸款利率最低,其次是國企,貸款利率最高的是民企,特別是小微企業。
比如,201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實際利率(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利率=五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為6.25%,分別比2012年、2011年和2010年提高0.57、0.59和0.3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中大部分是政府項目,相關融資大多數投入到“鐵公基”等基礎設施項目,其借款期限普遍很長,并且貸款利率最低。
第二類的信貸資金主體是國企、中大型股份制企業和規模較大的私企,這些企業在貸款的議價能力上要遠遠強于中小企業。對這部分貸款主體,銀行貸款的實際利率可能比較接近貸款的名義利率。在這類貸款對象中,國企占據了信貸資源的絕對壟斷地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2014年發表的統計數據,截止2013年末,我國國有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比例為46.5%。事實上,這類企業的貸款利率也并不一致,央企的貸款利率最為優惠,上市公司其次,地方國企的利率議價能力最差。就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國企的貸款利率大致在7%—9%之間。
中小民企的實際貸款利率分化很大。財務實力好一點的、抵押品質量好一些的企業,其貸款年率可能在12%以下,而財務狀況差一點的、急需資金的小企業,其實際貸款利率可能至少要高于15%,不少中小企業的銀行實際貸款利率非常接近市場上的高利貸。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多元化的利率市場,實際貸款利率從5%的低端到超過15%的高端,在這樣一個市場條件下,平均利率這個概念本身甚至都是一個扭曲的金融信號。
作者簡介:
范棣博士,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智庫理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亞聯資本創始合伙人、銀票網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