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6月24日電(記者王學濤)24日,《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管理導則》在平遙發佈並召開培訓會。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手”平遙古城保護傳統民居的最新成果,將為保護世遺真實性和完整性,改善居民人居環境指明方向。
“47處世遺在中國,它們對於全人類都有普遍價值。而對於平遙古城來說,在保護其世遺價值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這是人居歷史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部門主管卡貝絲女士說。
卡貝絲說,目前平遙古城存在“活態城鎮”特徵維護、缺少保護傳統民居的相關管理規定和經費、缺少科學恰當的建築保護技術指導三個問題,因此,急切需要出臺一套清晰、可持續、實用的傳統民居保護導則。
平遙古城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級城池之一。6.4公里長的古城墻內,完好地圍護著一個研究中國文化、社會、經濟、宗教發展歷史的“活樣本”,是明清時期(14至20世紀)中國漢民族城市的傑出範例。1997年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縣縣長曹治勝說,平遙古城內遍佈有3797處傳統民居和其他公共建築,但由於資金不足、產權困擾、規則欠缺等原因,傳統民居保護困難重重。除幾百處傳統民居保存完好外,不少民居因年久失修和人為活動,面臨倒塌危險。
2012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平遙縣共同發起,在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和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的支持下,上海同濟大學及國際專家攜手編制了《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管理導則》,主要對古城內具有明晰產權、居住性質的私有傳統民居進行維修。
該管理導則列出了關於世界遺產方面的現有法律法規,地方政策以及傳統建築保護標準、準則等,供政府管理部門和設計、施工專業團隊參考使用;另一冊《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實用導則》專門為古城內居民普及相關知識而制定,將在不久發佈。
近年來,平遙縣也在不斷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民居修繕保護,成功推出米家巷十二號院落的示範修繕院落。並從2012年啟動傳統民居修繕補償政策,完成了對第一批評選出的53座傳統民居院落進行指導性修繕,在修繕資金上給予規定的政策性補償等。
同濟大學教授邵甬說,平遙古城作為世遺必須保護它的真實性,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座活著的古城,居住在裏面的老百姓生活需要改善,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除了文物古建外,平遙古城的街巷和傳統民居也承載著大量歷史信息,既要對其保護,又要讓生活綻放在院落裏,避免其遭受持續破壞而變成一座空城或純粹的旅遊城市。
“導則經過3年準備和編寫終於出爐,保護與民生改善相結合的理念將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民居保護提供新視野。”邵甬說,不久將來另一本實用導則將出臺,它通過圖片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為古城百姓進行遺產方面的知識普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