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底“破冰”之舉或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格

APD NEWS

text

分離後的甲烷氣體在“地球號深海勘探船上被點燃。 網絡圖片。

日本經濟產業省新近宣佈,成功從近海地層蘊藏的可燃冰中分離出甲烷氣體,標誌著日本可燃冰開採商業化邁出關鍵一步。此間專家認為,日本近幾年海洋能源開發接連有重大突破,顯示出福島核事故後對於能源需求的迫切性。可燃冰利用符合全球環保趨勢,一旦找到商業化捷徑,或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格局。

可燃冰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是一種重要的潛在未來能源。日本此次試驗是世界首次成功從海底採集到甲烷氣體。據估算,日本週邊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氣潛在蘊藏量相當於日本100年的天然氣消費量。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壽生一直關注著日本可燃冰的開採動向。“這是一個好消息,對於人類新能源的開採是一次重大突破,未來有可能為替代傳統能源提供一種新思路。

能源壓力是日本向海洋要能源的主要原因。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副院長史丹指出,日本約95%的能源需從國外進口,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日本國內大部分核電站停止運營,能源需求與供給之間關係更為緊張。此次官方宣佈成功開採可燃冰的時間節點,恰逢“311海嘯及核事故兩週年紀念日,也彰顯出日本對於提升能源自給率方面的決心。

“日本在對新能源的勘探、開發、利用方面,特別是海洋資源的研究方面從未停止過。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林融說。

日本經濟產業省曾於2001年7月發佈了一個為期18年的“可燃冰開發計劃。第一階段已於2008年結束,成果主要是確認相關海域蘊藏大量的可燃冰以待開發。從2009年至今正處於第二階段,其最主要目標活動是進行生產試驗。近期還將再進行一次分離提取甲烷氣體作業試驗,從而為2016-2018年度第三階段的商業化開採進行技術鋪墊。

專家指出,短期內日本可燃冰開採商業化還難以實現。李壽生說:“日本一貫做法是對新技術加強保密,不會很快擴散,其他國家在此項科技上的突破還有一個過程。

史丹說,儘管可燃冰開採商業化暫時有一定難度,但會帶動其他國家加大對可燃冰開採的科研進度。受此影響,日本可能會增加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技產業也會有快速發展。

結合近期美國掀起的“頁巖氣革命,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將給天然氣市場提供更多的供應可能性。世界能源市場的格局也將在未來中長期進一步發生改變。

據估算,中國也擁有數百億噸油當量的可燃冰資源,主要分佈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和青藏高原。有專家預計,2020-2025年左右,中國將迎來能源需求的高峰期。專家認為,對於中國來說,加快對可燃冰勘探開採的科研進度已經更為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