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赵姝慧向记者介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李晛 摄
中新网沈阳5月1日电 题:平凡劳动者群像扫描:致敬不为人知的“坚守者”
作者 李晛 王艺霖 禹瑞斋
又到“五一”国际劳动节。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丰富的当下,藉此契机,记者探访了一些因地点、时间、工作性质等原因而不被人熟知的劳动者。这个劳动节,他们24小时随时候命,在他们身上生动诠释了“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这句话。
辽沈大地“耕云者”24小时随时候命
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团队成员在工作。 李晛 摄
“我们都是在阴雨天气时登机,所作的工作就是向云中合适的部位播撒催化剂。”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赵姝慧和她的团队是一群地道的“耕云者”,他们彻夜坚守、周密分析、破译“云密码”,将飞雹化为细雨,催降甘霖润泽大地。
辽宁西部地区处于东北平原边缘,位于辽西丘陵,降水偏少,每年大风、干旱、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借助气象科技手段,开展以增雨和防雹为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可为农民增收护航,为生态环境增色。
“去年夏天,我们团队曾连续20天增雨抗旱,时刻紧盯天气形势的变化抢抓作业时机,连续4个夜航开展飞机增雨,兵分四路进行增雨保障。”赵姝慧说,那次增雨作业不单缓解了干旱,在森林防(灭)火、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64岁的护林人刘文鑫“住”守沈阳市沈北新区10万余亩山林。 王艺霖 摄
在重大任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中,“耕云者”也时常大显身手。“为国庆阅兵时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在外蹲守和联合演练。”回想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时的情景,赵姝慧仍记忆犹新,“虽然经常是夜间飞行,天气条件恶劣,机上颠簸难耐,全身经常被淋透,但真的很自豪!”
六旬“瞭望者”半生执念守护山林
“我是411,我林区防区一切正常。”“302收到,注意瞭望,加强防范。”在沈阳市沈北新区10万余亩山林中,64岁的护林人刘文鑫和老伴每天“住”守在这里,他们24小时瞭望,把岗哨过成了“家”。
1976年,刘文鑫曾在大兴安岭林区做护林员。“两场火,我记了一辈子。一次火着了一周,为了救火我的工友牺牲了....。。”刘文鑫说到这里,停顿了很久。这两场燃起的山火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不灭的刻痕,也让护林成了他一生的执念。
在岗哨里生活条件艰苦,责任更重,“不辛苦”是刘文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当前正值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老两口每天轮流巡视,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候。刘文鑫有时拿起望远镜在屋内瞭望,有时推门出去在外围的小阳台上瞭望。
沈阳急救中心铁西二分中心驾驶员杨书征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禹瑞斋 摄
“我心里头有一个信念,就是必须把这件事做好,不做好我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刘文鑫坚定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尽到‘森林之眼’的职责,守护好这片山林。”
生死线上的“疾驰者”30载挽救数万条生命
伴随着警笛急促地鸣响,近30年间,沈阳急救中心铁西二分中心驾驶员杨书征一次次地脚踩油门,与死神争抢时间,挽救了数万名患者的生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一点,再快一点!”他的时速,关乎生死,也关乎希望。
“做这一行需要很大的责任心”杨书征坦言,只要车速快一点,患者生存的几率就会大一些。上岗第一天起这份压力就伴随着每一名急救车驾驶员。“车速快的同时,更要保证车上医护人员和病患的安全。”
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团队成员在工作。 赵姝慧供图 摄
杨书征沉默寡言却自带一份安全感,每次都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杨师傅的车技非常好,即使车速很快,车内也能保持稳定。”沈阳急救中心铁西二分中心医生商珩鉴告诉记者,杨书征开车时,他在车内可以为患者做紧急的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很不可思议。
另外,救护车驾驶员这个职业很特殊,全年24小时轮班制,时间和生活对他们来说也被一天轮一天的值班画出一道道隔栏,但杨书征说:“值班的时候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这是急救职责。”生于1963年的杨书征还有两年就退休了,但他依然是同事们眼中那个怀揣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小杨”。
采访一结束,杨书征就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任务地点。“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他们可能比我更辛苦。”杨书征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