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史競男)由元旦、春節衍生而出的賀歲檔、春節檔,一直是各路影片輪番登場、收穫票房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預見全年電影市場走勢的重要窗口。
2017年,中國電影喜獲“開門紅”,票房再次刷新紀錄。在日前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與電影頻道《今日影評》主辦的“賀歲春節檔研討會”上,業界專家指出,提升品質、適銷對路、理性批評,中國電影才能實現“高開高走”。
“春影”文化已成新年俗
2016年末至2017年初的“賀歲春節檔”,先後涌現出《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鐵道飛虎》《擺渡人》《西遊·伏妖篇》《功夫瑜伽》《乘風破浪》《大鬧天竺》《健忘村》《熊出沒·奇幻空間》等10餘部話題影片;春節長假的7天票房超過33億元,繼去年創下“史上最強春節檔”後,再次刷新中國影史紀錄;大年初一單日票房鯨吞8億元,更是高於以往。
“賀歲春節檔”的票房成績,一舉提振了2017年電影市場,也引來各方關注。業內人士指出,看電影是春節期間中國最廣泛、最穩定、觀眾參與度最高的文化娛樂消費方式之一,已成為中國人春節闔家團聚的新年俗。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說:“最近幾年,我們獲得一個新的民俗,就是‘春影’。”他認為,“春影”具有本土性、受眾廣泛、跨年齡和階層、形態多樣等特點,而且不同於傳統民俗,它還具有全球化特徵。
“電影消費是當前娛樂消費的主選項,這點是不可懷疑的。”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說,“在這一基礎上,中國電影是有希望、有前途、有未來的。”
電影“新常態”重在提升品質
對於“賀歲春節檔”的整體情況,業內人士也進行了理性分析——雞年春節檔票房雖然實現了8%的增長,但這主要得益於銀幕總量大幅度增加,相比於2016年春節檔的增長幅度,今年的增長顯得十分有限。
“當前電影發展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電影消費需求和電影品質供給不足的矛盾。電影創作者不可一味迎合觀眾,只有做好自己,才能真正滿足觀眾對電影的內在情感需求。”尹鴻說。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認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已經結束了“粗放式”的快速增長階段,進入了穩中有升的“新常態”。“這個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電影品質的提高,電影人需要學會‘過平常日子’,把握住新興觀眾群體的觀影需求。”張頤武說。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周星就電影創作提出了三點建議:尊重情感真實、創造新鮮視界、挖掘生活趣味。他認為,從“賀歲春節檔”電影票房與口碑成績來看,觀眾更加趨向現實主義趣味的創作,電影創作者不應過分追逐熱門IP,而應當將創作趣味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來。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指出,面對新紀錄,中國電影人要保持清醒、理性的心態,要用影片的品質來培養人們穩定的觀影習慣,拓展觀影群體,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適銷對路”才能“叫好又叫座”
有數據調查顯示,今年春節檔影片《功夫瑜伽》的觀眾滿意度最高。對此,影片出品方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裁孫嶸透露了經驗:《功夫瑜伽》在原有的成龍動作喜劇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在宣發上也針對兒童、中年女性制定了不同的策略,牢牢把握住了“闔家歡”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寶林認為,現在的電影發行放映缺乏差異化,有些院線的特色沒有發揮出來,發展空間依然很大。他建議在分線發行、二級市場發行等方面做出更多嘗試。
萬達院線發行企劃總經理金楠發現,讓喜歡某一電影類型的人去看這類電影,影片口碑就會好。反之,如果電影發錯了地方,不喜歡的人看了,影片口碑一定不好。金楠認為,電影放映者有責任找到每一種電影、每一種類型適合的觀眾,而這有賴於創作類型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細分化。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電影理論研究部副主任譚政也十分認同這種“適銷對路”的做法。在他看來,以前電影依靠內容品質就能穩坐票房冠軍,而如今,內容強的電影還要瞄準合理檔期,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小成本影片運營得好,也是可以和大片比拼的。”譚政說。(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