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以煤為生的山西正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自2009年實施煤炭資源整合以來,對山西省的爭議就不曾間斷過。
這個一半財政收入來自于煤炭的資源大省,由於煤炭市場低谷徘徊,其上半年GDP增長僅有6.1%。而當初被指定為資源整合七大主體的煤炭企業,如今也因市場寒冬陷入虧損的境地。今年上半年,山西省七大煤炭資源整合主體的淨利潤總和為-13.48億元。
山西一位元煤炭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各大煤炭企業需要向各地政府繳納的資源整合保證金,很多至今無法收回,也無法用於抵減資源價款;這些公司還承擔了非煤項目投資、綠化、扶貧等社會責任,整合主體“包袱沉重。
**集體陷落
**
五年前,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的大幕正式拉開。自2002年開始,隨著煤炭價格的不斷攀升,煤炭就成為資源大省的主要財政收入,作為國內第二大煤炭大省的山西,也成為國有、民營企業的掘金之地,大小煤礦“遍地開花。
2008年,針對省內煤炭工業“多、小、散、低的發展格局,山西省計畫利用金融危機形成的市場倒逼機制的契機,以政府為主導,以大中型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經濟運行方式來運作煤炭資源整合、煤炭企業重組。
2009年3月,這一計畫被付諸實施。主要整合方式為,主體企業與被兼併重組整合企業均要經共同確認的有資質單位對資源和所有礦井資產進行評估,雙方通過企業並購、聯合重組、控股參股等形式在當地註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企業性質均為有限責任公司,主體企業控股不小於51%,被整合塊段所有礦井的股份最高49%,經營方式採取主體企業控股經營,市場化運作。
“有幸被選中為煤炭資源整合主體的企業則主要為山西省內七個與煤炭相關的國有企業。
七大整合主體包括山西焦煤集團(下稱“焦煤集團)、山西潞安礦業集團(下稱“潞安集團)、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下稱“晉煤集團)、陽泉煤業集團(下稱“陽煤集團)、大同煤礦集團(下稱“同煤集團)等五大省屬煤企,同時還允許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公司(下稱“山西煤運)、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下稱“山煤進出口)也作為主體,與上述五大煤企一起兼併重組整合地方中小煤礦,建立煤源基地。
2012年3月,山西省宣佈煤炭資源整合結束。然而,當初煤炭市場高點之上的整合,卻在收場時遭遇“寒流,又兩年時間過去了,作為整合主體的七大煤企卻陷入“泥潭。
2014年上半年,七大資源整合主體的營業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分仍處於增長狀態,例如焦煤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96.99億元,上年同期為1091.6億元;晉煤集團的營業收入也比上年同期的970.44億元增加了100多億元,達到1073.35億元。
不過,在淨利潤方面,七大煤炭企業卻集體淪陷,甚至陷入巨額虧損,其中山西煤運和同煤集團虧損尤為嚴重。今年上半年,山西煤運的營業收入為807.38億元,而淨虧損卻達到6.61億元;同煤集團的營業收入也增加了近90億元,達到1092.48億元,淨利潤則為-5.35億元。
同時,潞安集團上半年的營業收入達到1091.83億元,而淨利潤則由去年同期的3.11億元下降到-1.34億元。陽煤集團也難逃虧損的噩運,上半年的淨利潤為-1.00億元,去年同期為2.13億元。
另外的三家煤炭企業雖然沒有虧損,但淨利潤大幅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晉煤集團實現淨利潤1693萬元,去年同期為5.63億元;焦煤集團的淨利潤由去年同期的1.52億元直接降為2824.34萬元;山煤進出口的淨利潤3650.1萬元,去年同期3.38億元。因此,七大煤炭資源整合主體今年上半年的淨利潤總和為-13.48億元。
步履維艱
原本想趁金融危機以低價拿資源的七大主體卻在剛完成整合之時就陷入困境。國內煤炭價格自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下降,2012年5月更是出現“斷崖式下跌,煤炭市場蕭條的形勢延續至今。
整體大環境不好是導致煤炭企業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資源整合中背上的沉重包袱也加速了七大煤炭資源整合主體的“衰落。
山西省煤炭工業廳一位負責人介紹,由於山西省正處於兼併重組煤礦建設和以煤為基產業
多元發展的集中期,因此各單位的銀行貸款、企業債券
、票據等融資金額大幅增加。
記者掌握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到今年3月底,七大煤炭集團中,同煤集團、晉能公司(由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和山西國際電力合併而來)各種融資已超千億,晉煤集團將近千億,其餘焦煤集團、陽煤集團、潞安集團、山煤進出口等四個企業的貸款也都在400億~800億元之間。
由於企業融資的大幅增加,也導致財務費用急劇增加。今年一季度,山西省煤炭企業的財務費用高達67.65億元,同比增加8億元,增長13.42%。
潞安集團的前身是成立於1959年的潞安礦務局,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7月潞安礦務局完成改制工作並變更為現名。山西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潞安集團的唯一出資人與實際控制人。
潞安集團位於山西省最大的沁水煤田,是全國512戶重點企業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優質動力煤和化工原料煤生產基地。截至2014年3月底,公司擁有全資以及控股子公司52家,其中潞安環能(601699.SH)為其下屬上市公司。潞安集團在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372名。
不過,在煤炭資源整合中,由於歷史問題遲遲難以解決,潞安集團也有了沉重的負擔。潞安集團一位人士表示,公司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向各地政府繳納的資源整合保證金14.3億元,基本是沒有辦法收回了,也很難用來抵減資源價款。
該人士還透露,整合煤礦在按照國家和山西省標準繳納稅費的同時,各家企業還承擔了非煤項目投資、綠化、扶貧等任務,嚴重影響了企業效益。
爭議尚存
山西省的煤炭資源整合也一直是在爭議中前行的。隨著山西省政府相繼發佈2008年23號文《關於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併重組的實施意見》和2009年10號文《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併重組整合有關問題的通知》,山西省煤礦兼併重組及煤炭資源整合的力度不斷加大,資源整合加速啟動。
而這場強力推進的煤炭資源兼併重組也引發了“國進民退的大討論,甚至這場爭論現在仍未結束。
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的目標是到2010年底,山西全省礦井數量控制目標由原來的1500座調整為1000座,兼併重組整合後煤礦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於300萬噸/年,礦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於90萬噸/年,且全部實現以綜采為主的機械化開採。
不過,直到2012年3月,山西才宣佈煤炭資源整合結束。通過三年時間,山西全省礦井個數由2598處減少到1053處,辦礦主體由2200多個減少到130多個;形成了國有、民營、混合所有制企業比例為2∶3∶5的多元辦礦格局,資源回收率也由平均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
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山西在“以安全的名義驅逐民營經濟,煤炭資源兼併重組是改革倒退的標誌性事件,也為山西經濟失衡帶來嚴重的“體制赤字。
作為資源大省,以煤為生的山西自然依靠煤炭來發展上下游產業鏈。多年以來,煤炭、電力、鋼鐵、焦炭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對山西省財政的貢獻在70%左右,僅煤炭對財政的貢獻就約有50%。
因此,在煤炭經濟衰落時,山西省的經濟增長也缺失了“一條腿。今年上半年,山西全省生產總值609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1%,比一季度回升0.6個百分點,實現全年達到全國平均水準的目標任務仍然艱巨。其中,第二產業完成3027.8億元,同比僅增長5.1%。
被視為經濟發展“晴雨錶的用電量,更是暴露了山西省經濟增長的乏力。上半年,山西省全社會用電量899.3億千瓦時,僅有1.4%的增長;其中工業用電量715.6億千瓦時,增長0.7%。
港富集團黑色行業首席分析師張志斌對記者表示,山西煤炭資源已經整合結束兩年多了,但整合好的煤炭主體企業都覺得壓力巨大,背上了巨大的包袱,很不好過,特別是在煤炭市場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企業想轉型發展都難。(一財 高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