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不是中美角力場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的首次國事訪問圓滿落下帷幕,中美在亞太的互動正在步入更具預見性、更加令人放心的軌道。

習近平主席此次美國之行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密切關注。此行發出的一系列信號表明,中美兩個大國都有意願保持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

當前,國際輿論中存在這樣一種擔憂:亞太正在成為中美爭奪影響力的角力場。這種憂慮不僅似是而非,而且頗有市場。在這種大背景下,中美重申合作意願令人欣慰。

亞太地區是中美互動的主要場所。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發達國家共處之地,亞太地區既承載著中美最多的共同利益,也承擔著中美最多的分歧摩擦。

同時,亞太地區對世界和平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全球40%的人口、48%的貿易總量和57%的經濟總量集中在亞太地區。此外,亞太地區還是許多發展奇跡的搖籃,其經濟活力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著澎湃動力。

因此,中美在亞太的互動具有重要意義。中美之間良性互動,全球獲益;反之,則全球遭殃。正如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以及許多其他分析人士和決策者所指出的那樣,亞太地區的安全和發展取決於中美關係的軌跡。

儘管兩國近期在南海問題上曾一度唇槍舌劍,但無論是在亞太經合組織、六方會談等多邊框架內,還是在氣候變化、反海盜、反恐等諸多領域,中美在亞太地區總體上保持著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

但與此同時,阻礙中美在亞太保持良性互動的因素也並不鮮見。華盛頓在“亞太再平衡”大戰略下的部分行動,讓亞太地緣政治形勢更為複雜,對中美雙邊關係和亞太地區和諧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例如,儘管華盛頓堅稱在南海領土糾紛上不“選邊站”,但美國進一步擴大其在亞太地區原本就很可觀的軍事存在,從實際效果上看是在給一些聲索國壯膽,使得它們屢屢採取無益於解決問題的過激行動。

這些制約中美良性互動的問題根源在於華盛頓仍然沒有放棄早已過時的冷戰思維。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所說,美國在亞洲面臨的所謂威脅,即擔心中國最終會把美國擠出亞洲,“更多是認知上的,而不是現實存在的”。

但這些障礙絕非不可克服。關鍵是中美雙方要加強雙邊接觸和溝通,增進相互理解。此外,它們需要夯實彼此利益交融、深化相互依存。

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兼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肯尼思·利伯索爾(中文名李侃如)認為,美國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初衷是好的”,但“美方並未把這一點充分有效地傳遞出去”。

這位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在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建議,為了消除雙方的“信任赤字”,中美可以擴大軍事合作,加強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的磋商,加快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此外,中美還可以把“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轉化為新的合作源泉。這個由美國主導的機制被很多人視為一個潛在的中美競技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但TPP談判桌前至今未見中國身影,引發外界關於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正在相互推搡爭奪規則制定主導權的猜測。

美國一直堅稱,其推動TPP的目的並不是將中國排除在外。包括美國大西洋理事會亞洲安全項目高級研究員羅傑·克裏夫在內的許多分析人士建議,如果中國在條件成熟時申請加入TPP,美國應該言行一致,予以歡迎。

中方對於中美亞太互動的立場是一貫和明晰的:浩瀚的太平洋足夠容納中國和美國,中國歡迎美國在亞太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在習近平主席此次訪美過程中,這個信息變得更加明確。中美兩國有義務抓住當前積極勢頭,將亞太地區打造成符合各方利益的舞池,而不是任由其演變成損害各方利益的角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