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背后:中国自贸区要谨防踏进工业园区“陷阱”

APD自贸区观察

text

亚太自贸研究院丨李哲 付历非

在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温铁军等看来,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增长,很大的因素是来自于"地方政府竞争"所致。从自由市场竞争角度来说,地方政府确实成就了中国发展,但也与之相伴随的是,唯"GDP"论也导致了地方政府为追求高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以及依托于房地产和大笔举债。这是一把双刃剑,有经验,也有教训。

眼下,在中国经济陷入"新常态"之际,新一轮的地方竞争把目光投向了"自贸区",各地争宠般的"申报"热情,让"自贸区"概念在最短时间被众人所知,也成为世界关注中国经济前景的又一把"金钥匙",这把钥匙能否打开经济持续增长的"宝藏",目前还仅停留在过程之中。

为成长中的"自贸区"能更好地发挥"改革重任",也为"自贸区"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以及国外的失败教训,亚太自贸研究院经过研究发现:短时间全国如火如荼般对自贸区予以极大热情,未见得是好事,而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竞技局面反而不利于自贸区实现真正价值,如果对自贸区的意义认识不足,自贸区有可能步入工业园区的前车之鉴。

方向:自贸区是大势所趋

一边总在传言部分自贸区即将获批,一边是资本市场上对"自贸区"概念的持续炒作,"自贸区成了香饽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1月份给出了明确数量:"我国正在建设18个自贸区,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12个自贸协定。"到年初,第二批自贸区经国务院会议确定增设。

"自贸区热犹如当下同样受宠的股市",从经济改革角度来说,自贸区进一步的对内对外开放,逐渐的打开资本账户开放,这都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传统经济下行无力之时,自贸区也借鉴了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如深圳特区等。

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确实让外界开亮了"双眼",如海关方面此前明确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关于国民待遇的外资"负面清单"等,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自贸区改革成败很大的因素在于放权以及更广义地开放,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言,"要革政府自己的命"。

现状:一二线放开与管住难题

理想虽好,但现实总残酷,或者说从上海一年多的试验来看它并不尽如人意。这其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多个方面,一方面,目前自贸区资金"一线没能完全放开,二线又没完全管住",利用自贸区进行套利和资金走私活动的风险仍然严峻,将可能损害中国的金融秩序和实体经济。

一线不完全放开具体是指自由贸易账户可办理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资金结算;同时,"央行30条"中涉及投融资汇兑创新及相关业务,但不是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二线不完全管住,是给金融机构一定自主商业决定的空间,让提供自由贸易账户的金融机构按自求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控制资金的流入与流出。

这就造成了,自贸区通过资本项下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不大。但是正因为风险控制的严格,一些自发的创新以及市场有机发展的空间相应缩小。同时,资本流动实际意义上并非完全管制,如果还维持固定汇率,中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就可能受到很大的挑战。

同样,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此前在接受《自贸区观察》采访时指出,自贸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自由贸易",其中最关键的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就这一点,目前实施了一年多的上海自贸区仍然略显混乱。(

http://www.apdnews.com/business/economist/2014/0919/104291.shtml

专访商务部马宇:自贸区不具备全国推广的经验)。

不足:金融改革滞后与负面清单缺陷

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陈波也坦言,金融改革滞后影响了整个上海自贸区的进展。"主要有两方面,方面是中国央行上海总部(自贸区金改的主要领导者)强调金改只是一众改革中的辅助专案,并非重点;另一方面是自贸区业者普遍反映金改已落地的政策低于预期,但是另一边自贸区金融类企业的注册和投资非常踊跃。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只是对一个事实的最生动反映:金融改革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所以它是辅助性的;但是它的改革远落后于实体经济改革,成了所有改革的短板。"

他还指出,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相较于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而言仍然存在涵盖面过大、分类定义不清晰等问题。中国的负面清单还存在严重的外延问题。负面清单含义,是凡是外商的投资没有触及清单条款的,将被给予准入前国民待遇。问题则在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往往被作为二等公民看待,享受不到许多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经营许可等方面的诸多优惠,也就是中国连自己的国民待遇问题还未充分解决,又如何保证外资的国民待遇?

基于此,无论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还是金融改革的辅助短板,甚至于负面清单的进一步细化,这都成为了"上海自贸区"备受诟病的关键所在。

疑点:不算成功的情况下为何全国热?

因而,在目前难言成功的现状下,上海自贸区能为全国推广复制的经验,基本上仅停留在"海关"审批等部分层面,而全国其他区域若申报,应该考虑的是申报上海自贸区成功的部分经验,还是对它存在的问题有了解决办法?这必然成了当头一棒,也必须值得深思熟虑。

或许,正如市场猜测那般,全国申报的浪潮本质上各地并没有想清楚如何深化改革。既然上海提出自贸区是革自己的命,那对全国也是如此,革自己命很难,又为何争相"竞标",这背后很大原因可能来自政治与经济因素的考量,比如领导人说要全国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若申报成功,可以得到许多优惠政策,这一点很像早些年的工业园区优惠,现成的拿来主义用起来最简单省事,毕竟发展经济一直以来也都是地方政府的"重心点"。

经验:谨防工业园区的“前车之鉴

"上行下效",中国工业园区的"负面陷阱"值得警惕。根据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洪波的研究,中国产业园区在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园区产业趋向同构化,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国家级、省级、市级,甚至县乡都设有开发区,很多地方一个城市设立几十个产业园区。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10个城市,近五六年光是动漫创意产业类的园区就有300个,平均一个城市有30个。有的地方5平方公里范围内建了4个文化产业园区。"

其次,许多产业园区在建设中重产业轻居住,产城没有融合,导致出现"鬼城"现象。此外,有的园区只招商不择商,入驻企业鱼龙混杂,不同类型的产业交织在一起;有的甚至忽视环保,结果成了污染的"重灾区"。

现实是最生动的写照,具体如武汉市的卓尔生态工业园、蔡甸区天润工业园、黄陂前川新城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厂房空置、工业用地撂荒的现象;湖北黄冈市浠水县鄂东滨江新区的美尔雅工业园,规划土地面积400亩,实际使用仅42亩,剩余300多亩土地被用作种树;有"鬼城"之称的鄂尔多斯市空港物流园区、江苏工业园区等多个工业园区,被媒体发现入驻企业稀少,开工进度迟缓,也呈现出一派"工业鬼城"模样。

中国工业园区、高新区以及科技园等大批涌现的结果,不仅没有开出希望的果实,甚至绝大多数陷入了"困境边缘",这是"自贸区"必须谨防的深刻教训。另外,从许多工业园区的失败来看,工业园区甚至于后续的“自贸区并非外界想象的越大越好,关键在于自我改革、自我突破。可以说工业园区之痛对自贸区而言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