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6月15日電述評:日本推動武器出口的野心與危險
新華社記者馮武勇
6月16日,以三菱重工為首的日本14家軍需企業將集體“亮相”歐洲國際防務展,這是日企首次參加這一世界防務領域的頂尖展會。
表面上看,參會乃是企業行為,但真正推手卻是日本政府。據參展廠商透露,日本內閣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後,防衛省和經濟產業省即召集國內主要軍需企業,呼籲其參加歐洲防務展。據悉,三菱重工等參展企業將主要展示運輸裝甲車模型、陸上自衛隊軍車、地雷探查器等。而這正是日本武器裝備試水海外的重要一步。
二戰結束後,“日本製造”一度以品質和技術含量風靡全球,但在林林總總的出口產品中,從不包括“日本製造”的武器。因為根據日本和平憲法精神,日本戰後長期奉行武器出口禁令。
然而安倍政權上臺後,一塊一塊拆除了日本戰後奠定的和平基石。尤其是“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的出爐,大幅放寬對外輸出日本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的條件,為日本武器裝備進軍海外掃清了最大障礙。
很快,安倍政府在武器出口領域開始了狼奔豕突的行動。6月11日,日本和澳大利亞舉行外長和防長參加的“2+2”會議,就締結共同研發“防衛裝備”協議問題達成一致。根據協議意向,日本計劃向澳大利亞提供潛艇技術,澳海軍預計向日本購買12艘常規潛艇。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澳計劃在今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澳期間正式簽署“防衛裝備”合作協議。這是日本繼美國、英國後簽署的第三個“防衛裝備”合作協議,也將是日本戰後首次對外出口尖端軍工技術。
此外,日本政府也不忘推動軍需企業“走向世界”。除了鼓勵日企參加歐洲國際防務展,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本月12日召集主要7家軍需企業,就改革防衛裝備採購、開發、國際合作等徵求意見。所謂官商一體,日本將軍工業做大做強、讓本國軍火走向海外的野心可見一斑。
不容忽視的是,日本國內軍需產業發“戰爭財”的渴望與貪婪是促使安倍政府解禁武器出口的重要推手。
早在1995年,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聯下屬“防衛生產委員會”就開始呼籲政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冷戰結束後,全球軍工業出現了由冷戰型軍需到地區衝突型軍需的重大轉折,美歐軍工產業隨之出現重組和整合高潮。但日本軍需企業迫於國內政策限制,無法參與全球軍工業的大洗牌中。此外,受“武器出口三原則”限制,日本國內軍需市場有限,武器裝備採購和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尖端軍事技術明顯受制於歐美。
2013年12月,安倍政府在《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和《防衛計劃大綱》中,對日本防衛產業現狀和軍備體制流露出很大的危機感,兩份文件均提出需要修改武器出口禁令。
其實,早在“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出臺前,安倍政府已經以官民一體的方式在海外發起軍火推銷攻勢。日本共產黨在不久前的國會質詢中,出示了一份反映安倍與日本軍需產業界緊密關係的資料。資料顯示,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安倍對俄羅斯和中東、非洲、亞洲等15國的訪問中,主要軍需企業密集陪同出訪。其中,三菱重工、IHI這兩家日本戰機和戰艦的主力製造商出現頻率最高。
為順利推動武器出口,日本政府還計劃在2015年度成立防衛省直屬的“防衛裝備廳”,專門負責日本與外國政府及國際機構間的武器出口談判事務。
利益的驅動固然令日本在武器出口方面一往無前,但安倍政府急於解禁武器出口,其背後卻有著更具進攻性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動機。
首先,解禁武器出口後,日本製造的武器還將成為安倍政府打著“積極和平主義”幌子展開“軍事外交”“軍火外交”的政策工具。不久前,安倍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公開宣佈將向東南亞國家出口巡邏、監視、救援、運輸、掃雷等“防衛裝備”,以提高相關國家的海岸警衛能力等。與之配套,日本政府計劃年內修訂的官方發展援助大綱草案中,計劃將軍援納入援助範圍。
此外,日本尖端武器和軍事技術也是日本強化日美軍事同盟,以及尋求建立日美澳三角同盟主導亞太安保格局的敲門磚。
根據新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今後日美軍事裝備的通用性將有望提高,日美軍力的一體化程度也將相應深化。日本防衛省在2014財年預算中拿出大筆採購費,計劃引進從水陸兩棲作戰車到無人偵察機等美軍最新裝備。澳大利亞防長約翰斯頓在日澳“2+2”會議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之所以向日本尋求新型潛艇,是因為潛艇艦隊是澳大利亞海防戰略的核心。
兵非善器。鋻於當年日軍暴行和戕害亞太國家的罪惡歷史,安倍政權顛覆日本戰後和平理念的做法勢必引起國際社會的警覺。隨著安倍政權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隨著日本自衛隊可能出現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隨著日本武器流散到世界各個紛爭地帶,隨著日本領導人毫無愧色地向二戰戰犯致敬,誰能保證昔日“皇軍”不會死灰複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