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交部10月18日宣布,根据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相关条款,联合国对伊朗的武器禁运措施从当天自动解除。得知这一消息,美国方面颇为不快,派出国务卿蓬佩奥表态称,美国将对任何参与向伊朗供应、销售或转让常规武器的个人或实体实施制裁。然而,美方这样的“恐吓”没有任何意义,从退出伊核协议时的“趾高气扬”,到如今无力阻止解禁的气急败坏,不仅证明美式“制裁外交”的失败,也再次说明国际主流社会依然站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行径的一边。
联合国对伊朗武器禁运可以追溯到2007年3月安理会通过的第1747号决议。该决议规定禁止伊朗对外出口武器,并呼吁所有国家对向伊朗出口重型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2015年7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该协议以及随后安理会通过的第2231号决议均写明,维持对伊武器禁运至伊核协议正式生效五年之后,即2020年10月18日。可以说,作为伊核协议的重要条款,伊朗武器禁运措施最终得以解除,是国际社会多边主义合作的重要成果。
同时,对伊武器禁运措施的解除,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径的坚决反对。过去数月来,美国一直试图以种种手段延长对伊武器禁运措施,但是其单边主义行为不仅遭到了国际主流社会的抵制,甚至英法德等盟友都不予支持。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以2票赞成、2票反对、11票弃权的结果,否决了美国提出的延长对伊朗武器禁运的决议草案,这一投票结果亦被视为美国多年来在安理会遭遇的“最耻辱性失败”;8月25日,由于绝大多数成员国反对美国提出的启动对伊朗“快速恢复制裁”机制的要求,时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印尼常驻联合国代表达贾尼表示,安理会不会就美方要求采取行动。不难看出,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接连遭遇失败,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美式霸凌的普遍反对,以及对美国单边主义外交破坏国际合作的强烈不满。
然而,即便外部反对声一片,美国政客们依然沉溺在“霸权”与“制裁”的幻梦之中。事实上,最近两年围绕伊核问题的新一轮博弈和争斗,本就是美国出于本国私利而主动挑起的。作为协议签字方,美国说退群就退群的行为,令其自身的政治信誉和外交形象受到了质疑和损害;而以长臂管辖干涉他国与伊朗正常经贸合作与交往,损害了包括欧洲、日本、韩国等盟友在内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此外,单方面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引发伊朗反制,不但危及协议自身,也损害了协议其他签字方的政治及外交利益。如此种种损人不利己的政治和外交操弄,最终令其自己在安理会吞下败果。
实际上,早在美国在安理会连遭败局之前,伊核协议危局已经在国际社会引发“蝴蝶效应”。3月31日,德国外交部在官网发表声明,宣布法国、德国和英国已经通过“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完成了与伊朗的第一笔转账,以便“欧洲向伊朗出口医疗商品”;2019年12月,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表示,马来西亚、伊朗、土耳其和卡塔尔四国考虑在多边贸易中使用黄金结算和以物易物方式,以对抗未来潜在的经济制裁;在2019年威胁在石油贸易中弃用美元之后,今年3月以来,沙特突然持续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也被外界认为是在推动“去美元化”。尽管这些行动目前未对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构成实质性威胁,但仍可以看出,面对美国在“美国优先”大旗之下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和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滥用“长臂管辖”的行径,用“去美元化”应对美元“武器化”、规避美国随意使性子的制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联合国对伊朗武器禁运的解除,也是美国“制裁外交”破产的象征。然而,沉醉于“美式霸权”及“制裁特权”中的美国政客们,似乎不愿或不能意识到现实早已变化。执意要在单边主义这条路上走到黑的美国,恐怕终有一天将沦为国际舞台上“孤家寡人”。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