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打造智能医院,“机器”能取代医生吗?

亚太日报

text

“请问我头疼该看哪个科?”“您好,请问您还有以下哪些症状……建议您挂神经外科。”很快,导诊机器人“晓医”在屏幕上用三维地图指示出了具体科室的位置。

安徽省是国务院医改办在全国四省开展综合医改试点之一。2017年8月,安徽省立医院和科大讯飞成立安徽省立智慧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其中医院的“医学影像云”系统在数秒钟对影像做出诊断,准确性可达94%。

人工智能未来能否完全替代医生?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严光以“医学影像云”的例子来说,他认为“医学影像云”虽能快速做出诊断,但不能替代医生,只是辅助作用,减少医生失误率。

人工智能“诊断”病历

影像云又称“影像云计算(Video Cloud)”,它将碎片式的数字影像文件聚合在服务端,形成”云”,并将其以如同"雨"的传播方式传播给大众的一项影像存储与影像传播的服务。

虽然医疗影像云“平台内含五大核心系统云——PACS、云端网关、远程专家阅片诊断系统、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平台、远程影像诊断云计算平台,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设备,看上去并不复杂,仅有若干台电脑和三台较大的显示器。

2017年8月24日,安徽省立医院“医学影像云”系统的屏幕实时显示,安徽阜南、灵璧和寿县等县级医院不断传送影像,上传到“医学影像云”系统,请求诊断,短短数秒后,系统诊断完成,诊断报告清晰的一一列出。

据院方介绍,安徽省立医院的“医学影像云”目前能提供胸部CT和乳腺钼靶影像的智能辅助诊断及辅检服务,已覆盖安徽41家县级医院。

县级医院将自己的影像资料通过客户端上传,系统自动检验,当辅检意见和县级医院的医生检查结果不同时,它会提醒医生注意,并给医生建议。

效率不言而喻。而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区域,在医生和系统两方诊断结果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基层医生提高了诊疗水平,系统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准确性。

“医学影像云”的设计初衷是服务于三甲医院。“县级医院水平相对低或经验欠缺,假如县级医院使用它们,效果会更好,更能帮助他们。”科大讯飞影像负责人马文君告诉界面新闻。

人工智能诊断准确度超九成

近几年,医疗“影像云”在国际上是热门领域,科大讯飞在人影设别图像识别上耕耘多年,并在安保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

8月24日下午,“医学影像云”系统屏幕上实时记录显示,该系统在安徽省立医院CT室辅助医生诊断了约11000人次的CT影像资料,准确性可达94%,基本达到三甲医院医生的平均水平。

“医学影像云”具有高精准度,因为它利用一年的时间通过学习68万张肺部CT影像资料,以及大量专业医学教材、去标识化真实电子病历、医疗文献及病历报告。

机器比人眼更敏锐更敏感,而且不知疲倦。马文君说,医生不可能保持8—24小时的高度集中状态,但机器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此外,“医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医生每天看100多张影像,但机器可以不断学习海量数据,学习能力远超过人类。”

医学影像占医院数据的百分之八九十,是医院数据量最大的部分。马文君说,医学影像数据每年有一个30%的增长速度,但医院影像科医生的增长很慢——造成医生压力大、三甲医院跟基层医院资源分配不均衡。“把图像识别的技术应用到医学影像上,好处明显。”

“人具有情绪化和疲惫感,医生片子看的多了容易出现遗漏,难免出现错误。但是这套系统准确率很好,可以帮助医生纠错,而且速度快。”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严光说。

开处方不靠医生“一支笔”

智慧医院少不了智慧药房。在安徽省立医院门诊药房,传统的药架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自动发药设备。

配药也被智能化。在电脑屏幕前,药剂师轻轻一点鼠标,系统便根据处方自动调配药品,并通过传输系统传递到药师手边。这样,调配一张处方的时间由原先的30秒缩短到8秒,大大提高了配药的效率,并且降低了差错率,让患者取药变得更快捷。

不仅如此,以前患者住院最关心是住多久,需要做哪些检查,具体开什么药。然而,医院人工智能化后,这就不再靠医生“一支笔”决定。

随着安徽省首家疾病诊断相关分类系统(DRGs)的投入使用,不同医院、不同学科、不同病种(手术)、不同医生之间的医疗质量与绩效评价实现互联互通,这将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目前,安徽省立医院已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临床信息化应用体系,在辅助临床用药、管控医保费用、危急值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应用医学知识库等方面为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供了智能化管理手段。

让医务人员“回归患者”

“看病乱”一直是长期存在的医疗体制弊端。大病到大医院,小病也到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资源严重透支。与之相对,小医院却门可罗雀。这种局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医院最优质、最稀缺的医疗资源,解决的恰恰是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必然会影响重症患者群体的诊治。

日门诊量过万的安徽省立医院,医务人员资源同样紧缺。“以前护士查房需要两人,一名护士检查,另一人做记录。现在护士去查房对着语音软件说话,患者病历立即记录下来。”严光说。

过去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患者信息数据录入工作,现在护士通过口述方式更方便快捷,这样既省时间,又省人力。

为了让医生从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安徽省立医院与科大讯飞还推出“云医声”手机APP。通过APP,医生可随时追踪掌握每位患者的病案信息和最新诊疗报告,随时随地快速制订、调整诊疗方案,提高工作效率。

“医生的很多时间耗费在一些事务性咨询上。”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告诉界面新闻,这对本来不充足的医疗资源造成了更多的浪费,医院引入人工智能,将医生的时间还给需要的病人,让医生有时间去为患者解决更多机器解决不了的事情。

人工智能永远都是助手角色

这看上去很美。但即便长远来看,机器完全替代医生还很难。

现如今,无论是IBM的沃森健康还是Google的DeepMind,亦或是国内的大型企业,都将人工智能的视线瞄准了医疗健康领域。一些辅助诊断功能也已经趋于成熟,并且能够为医生决策提供一定支持。

“人工智能永远都是助手的角色而非对手。”马文君坦言,人工智能系统定位是帮助做医生看不到、没有精力、不想干的活。“比如影像阅片,系统中很多的工作是重复劳动,寻找病灶,这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机器来做,把时间节省出来。”

马文君说,辅助诊疗是他们的另一个目标。它能够帮助医生采集病史、分析病情、帮助在临床上做诊断,主要是诊中环节,但医疗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仅仅是影像检查,还包括各类检查检验,未来需要让诊疗系统在整个过程中辅助医生。”

“我们打算让人工智能做临床医生的助手,而不仅是影像科的助手。”马文君说,但他们需要了解医学的整个完整知识体系,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认识,从病史采集、病情分析、记录到诊断到治疗计划的制定,术后的随访管理工作,会形成更大的辅助诊疗系统。

(来源:界面新闻)